post humanist

「後人類」(Post-human)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源自1988年史蒂夫.妮可思(Steve Nichols)所發表的〈後人類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一書,儘管學術界和藝術界對於「後人類」一詞之定義仍然分歧,但這個詞語已普用於形容現代人日漸分歧、複雜的生命期許和身分認同;台北當代藝術館2013-14的跨年大展《後人類慾望》,邀請留英研究此議題的陳明惠博士擔綱策劃,共邀請25組國際藝術家。

從三個大的面相: 〈複製人〉、〈跨性人〉、〈改造人〉來鋪陳和詮釋「後人類」這個目前不斷發展而值得關注的新興藝術課題。

本展的策劃理念和內容架構,首先回應了1990年代初期,女性主義哲學家唐納.海若威 (Donna Haraway) 有鑑於科技數位與人工智慧的發展,而將六O年代出現的「賽伯格」(cyborg)名詞和概念,延伸為一種融合了有機體和機械物之生命體的想像和論述,從中,人類試圖找出各種打破自然與文化界線的新方法。事實是,當代人已不再擁抱單一之價值觀,而是活在多重的、異質的、且自我矛盾的不同系統之中,本展的三個面向,反映了這諸多系統的拼貼、組合與運作模式,且已經延伸到生命樣式這個原本屬於造物神話的領域。

本次邀展的25組國際藝術家包括: 派翠西亞‧佩斯尼尼(澳洲)、維多利亞‧維斯納與塞德哈斯‧瑞瑪克利斯蘭(美)、劉世芬(台)、林珮淳(台)、喬安娜‧德夏柏(美)、凱文‧萊恩(英)、安娜‧旦蜜翠亞(英)、碧玉(冰島)、黃贊倫(台)、真壁廉(日)、歐仁‧卡茲與艾歐蘭特‧樂兒(澳洲)、安娜‧瑪斯得與蜜雪兒‧拔克(澳洲)、馬汀‧萊舍與安德魯‧哈吉爾(英)、李小鏡(台)、瑞蒂‧泰克塞森(馬爾他)、費爾‧塞耶(英)、安‧賴(挪威)、崔旴嵐(韓)、曾鈺涓(台)、莎雅‧沃爾法克(美)、楊納(中)、珍妮‧普若芬特(英)、郭慧禪(台)、伊莉莎白‧金/理察‧奇蘇布雷爾/彼德‧多德(美)、以及詹嘉華(台);這些藝術家們的作品集結,建構了本展內容的豐富性和面貌的多樣性,相當有助於我們拋除人類中心論的立場,以前瞻的思維和眼光,探討以下未來性的議題:一、後人類時代的身體概念與性別意識;二、後人類時代的慾望指涉與實踐模式;三、後人類時代的生命繁衍與死亡超越。

展覽名稱 Exhibition | 後人類慾望 Post-humanist Desire

展覽時間 Date | 2013/11/23-2014/01/12

展覽地點 Venue |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策展人 Curator | 陳明惠 Ming Turner

協同策展人 Co-Curator | 林羽婕 Yu-Chieh Lin

網址 │ 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post/26959427

 
 
Categories: 最新消息 New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