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旅行紀事-大banner--723-189pixels-s

展期:105年2月27日至5月25日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數位藝術方舟

開幕式:105年2月27日14:30於數位藝術方舟舉行
藝術家座談會:105年2月27日15:30-16:30於數位藝術方舟舉行

策展人:江珮歆
展出藝術家:張永達、陳依純、陳宛伶、羅斯里胥安姆‧伊斯梅爾、李承亮、林子荃、何采柔/郭文泰、許家維、杜佩詩、余政達、張徐展
策展論述/江珮歆
旅行,指的是遠行到外地,將旅和行單字拆開來看,「旅」是出行的、在外作客的意義,「行」是一種移動、在途中的概念。本展將「旅行」解釋為一種「介於出發與抵達之間、正在發生的、進行中的狀態」,可能是外出到他方的途中、在異地生活的過程、全球化下的變遷衝突、社會環境的發展、日常的行動等等。因而旅行的主體不一定是人,可以是任何事物。若主體為人,則可自行將所發生的心路歷程留下文字或影像的紀錄,但以事物作為主體的進行過程,則須仰賴他人書寫描繪。不管是自身或他人代為留下紀事,都有各自不同的角度,長期以來,藝術家一直都有一個記錄者的角色,無論是現實景色的紀實,或是將歷史事件、軼事傳承視覺化等等。本展藝術家將正在發生的過程轉化,以作品為載體,引領觀者進入另一種旅行紀事。
紀事透過藝術形式的表現,絕非只是流水帳的列出點點滴滴,也不是表象所見的輕鬆風景。藝術一直是紀錄的其中一種方式,以新媒體為媒介更延長了被記錄的時間性及空間性,繪畫所能含括的時間範圍是短暫且有所侷限的,文字則須依賴讀者的想像來重建景象,新媒體不同於書寫及描繪,動態影像能夠將時間收錄其中,也能跨時空的將畫面並製呈現;靜態攝影準確呈現畫面,甚至利用攝影設備突破視野界線拍攝畫面,讓照片的故事性更強烈;動力裝置直接創造出實際物件觸及觀者各種感知。除了敘事性的紀錄過程,藝術家更運用新媒體的特質,揉入自身想法感知剪輯製作,透過再現的同時,提出主觀回應,加深探討歷史記憶、人性感知、社會現況、生活經驗等層面。經由藝術家的觀察或感知,所記錄下來的,是反思、現況、記憶與未來。
本展依時間性作為分類,重疊以每件作品的觀點所記下的各種主體的旅行狀態,呈現各式議題、想法、形式、知覺與想像。時間是延續性的,因此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界線並非能被精準切割、甚至三者得以回憶、體驗、展望共存於個體靈魂之中 。若是如此,則可以認為過去、現在、未來皆可被視為「旅行」,回憶正伴隨生命活在人的腦海及習慣之中,不斷累積新的篇章;體驗毫無爭議的發生在每分每秒、環環相扣;展望則以想像及期盼的樣貌持續成長。而正因為如此的時間性,使得作品中所探討的事件、觀點,皆符合本展對於「旅行」的定義,更能彰顯其永續發展的狀態。本展共展出12件本館新媒體典藏作品,以豐富的創作媒材,呈現可見與不可見、直覺與感覺、解構與再造、具象抽象化與現實虛擬化的記載敘事。
回憶的持續前行─現在的過去

跟現在並置的過去,持續存活於實體文本及無形記憶中,過去已發生的事實或經驗,被客觀記錄傳承,構建成人們的集體意識、文化認同。有句話叫做回憶總是最美,其原因並非事情發生的當下相對美好,可能原因之一是在人的記憶裡,習慣依照自己所希望的走向來建構對過去的認知,也因此傾向於記憶過去美好的小事、甚至對於事件自行解釋,構築了回憶。對於過往記憶的再解釋,有可能被當成工具,操弄事實,這樣的狀況從媒體未經查證的報導傳播、網路平台的言論轉錄、直到教材文本的編譯等等,都承受如此的風險,盡最大可能性保持客觀真實是必要的。於是現代人可以回朔過往,揭開歷史的面紗,重新查證、梳理;以各式角度豐富面向創造出不同以往的紀事;也可延續記憶轉載成另一種形式呈現,將其經驗立體化。
藝術家在創作中,藉由實地觀察,以正在(或已被)形塑的過往認知為主題,對於回憶再次進行解構,並且企圖保留或重造回憶,許家維的〈鐵甲元帥─靖思村〉即以一則在地現存神話的重現,點出現代國家對歷史記憶的挪動與支配,其作品更成為一則新藝術神話。而那些不被廣為流傳的個人日常紀錄,其實才是得以窺探大環境生活下的珍貴素材,Roslishan Ismail的〈常規〉帶有意圖的觀察特定目標,以完整呈現他人日常過程,重新思考事件的前因後果,擴展點至面來陳述事件完整細節脈絡,呈現生活全貌。張永達運用數位媒材,將不可見的體感轉譯為可見的視覺圖像、再同步圖像的變換產生出可視的水流波動,作品〈Seen/Unseen N°0〉同時也將伴隨日本311大地震所帶來的各種情緒、感知、意象還原成最原始、中性的數據,以聲音、圖像、流水運動重新記錄。
體感經驗進行式─現在的現在

現在是一種體驗,並且富有極大可能性、可以多元延伸發展,圍繞在自身周圍的各種感觸、情境及反應,絕大部分成為創作的契機,這些體驗可以是很個人內在的靈修、因四周環境變化的感悟、也有對發生中議題自覺式的呼聲。現在是一個連接過去及未來的點,無須依靠想像及記性,所感受到的皆為不可避免、自然發生的,記錄下現在所發生的事,可能因為避免將來將其遺忘、或是作為一種心情的抒發。藝術家對於自身經驗及想法的紀錄,帶有雙重的「旅行」意義:自我生活經驗的塑形及對現狀的發聲。一方面藝術家在探詢自我內在的形成,反映大環境下的種種現實環境、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展現對於社會環境發展、人與人間距離的體會,透露出藝術家的關心及提醒,此兩方面相輔相成,反應在作品以表象傳達更深層的意念。
許多藝術家也透過不停地遷徙、行旅,探索異地風貌及吸收多樣化新知,經驗內化轉譯為各式創意,以此發展激發出創作靈感。由經外界影響,由內在出發而寫下的思緒傳達,記錄個人的旅行如林子荃〈晃〉藉自身旅行經驗,以途中風景殘影重建人性的觀察,對於人性,千絲萬絮難以闡述,或許並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或明確的出口,但卻不妨礙在每個人的心中漸進發酵成長。〈我背著你好快樂〉和〈浮動小機車〉為藝術家陳宛伶對於從甲地到乙地移動間思考視覺認知與身體感覺的創作,除了當下身邊美好景色外,開始思考個人與由個人視角感知所出發而形成的世界間的關係。李承亮〈Hello還是Bye Bye〉寫下見面及離別的問候語,顯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以隨著時間消逝的文字影像使得人情冷漠以具體的方式顯現出來,透過適切的設計書寫感知、記下社會文化。陳依純〈再見小工廠〉記錄全球化下中小企業的生存處境,藝術家擷取許多記憶中的懷舊素材並表現出過往的想像,但卻在記錄當下及可見的未來工廠面臨的狀況。
當下的未來之旅─現在的未來

紀錄未來聽起來似為一種不切實際的方式,尚未發生的事情要如何被記錄下來成為劇本?所有的預言都介於一個真實與不真實的游移狀態,當驗證的時刻來臨才能被肯定或否決。這些記錄的重點不在於是否符合真實、是否確實發生,我們更應該將此種書寫視為對以正在前行的腳步提供可能的想像,作為導正及事先預防的參考或提醒。從現在正在發生的事件中,帶來對未來幻想的不安,藝術家對於未知的期望與想像、對於現世持續發展的警覺、企圖在當下就喚起集體行動意識等心情,便是創作的核心。正在不停發生的未來,不論是可預期的或不可預期的狀態,都應該在現在就記錄下來,達到警世效果,也使將來有跡可循。
藝術家以虛構的動畫呈現一段屬於未來的預言紀錄片,以諷刺手法回應人們對未來的期望與有效發展的現實的落差,張徐展〈未來的未來〉以虛擬未來提出生存恐懼,質疑人們正在進行建構的成果。杜珮詩〈玉山迷蹤之一〉以不同敘事方式演繹尚未全然有效的行動,以小說對美好世界的想像及虛構的事件作為基底,發展出人們的未來生活狀態,接續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轉為寫實,記事在真實與幻想中游移難分,實則反映各種社會行動與事件。余政達〈信〉影片中,在有限的線索中探詢未知,模擬跨國詐騙信件寄件者的身分及角色,反思關於他人面貌及對當代世界的想像,這份想像同時延伸成為對於異國經濟、文化未來發展的預測樣貌。何采柔〈回家的路上〉探討旅程的隱喻,藉一個年輕女孩的超現實衝突形象提出思考生活經驗,相對於將事件或情狀紀載下來,何采柔反而以作品記下需要好好回應的提問、不可被忽略的議題,在回家的路上又將發生什麼事?
人和社會都活在當下,最能證明事件發生的,也僅存於當下。但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接續過去的各種記憶、史事、經驗,因而塑造出現在的想法、感知各種進行中的體驗,進而抱持期待、盼望及想像,過去、現在、未來不僅共存,更都是「介於出發與抵達之間、正在發生的、進行中」的狀態,不停旅行。將這些正在發生的事件以另一種方式記錄下來,在未來或可作為一種可反應當下的文本,但這樣的紀事重點在於,所提出的想像及議題,是另一個開始,當人們開始思考談論這些想法,就開啟了新的旅行,屬於這些思想、議題在被討論中逐漸發展的旅行,或可能萌發成為小小行動,在舊的旅途上實踐,開啟新的視野,發現更多可能性。我們一直在路上,在現實的途中不停嘗試,時而矯正方向,時而繞了遠路,朝著想像的未來前進,這個旅行還未結束,我們始終相信終點美好,繼續前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