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專文

人與機械:增能或失能、共存與互斥

作者/羅禾淋

當深度學習的演算法「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的發明,人工智慧終於在分類上往抽象層邁進了一大步,當下人們即將面臨「強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時代。不再是輸入指令與給出分類後的答案,人工智慧將透過感測元件、自動作出某種判斷,並且輔助肉體在資訊速度時代無法達到光速的人類,如何脫離古典的框架,進入「超機體Trans-robotics」的時代。

人類神經有著先天上的限制。在「模控學」的基礎架構中,人依據熟練度、經驗、肌肉記憶等方式,使人體可速結某種機器,並增加身體條件欠缺的速度、力量、思考運算等等,而當然透過輔助的那一刻,人們也將失去身體的感知,並把其體驗的權力交給了機器,這也說明了人與機器之間交集的模式,然而當機器可以達到的經驗(如飛天潛水)超出人類身體的極限後,人工智慧就將取代人們橫擬那個未知的體驗,與當下要如何運作的反應,因此「協作式機器人」會是與人類接觸,並且把人類的感知轉化成強人工智慧運作的類人式介面,而「人類>協作機器>人工智慧」的過程,即是「超機體Trans-robotics」。

超機體講述著人類透過協作機器增強本身感知上的擴張。並以連結人工智慧為目標,因此在展出藝術家方面我們將以人類為範木,來討論不同感知是如何達到擴張的可能性,展出將以六感為分類的方式,包含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心覺等等,透過餐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或失能,並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文章出處:羅禾淋(2018),人與機械:曾能或失能、共存與互斥,台北數位藝術節2018第十三屆超機體展覽專輯,p11,台北市:北市文化局

展覽資訊:

[展名]:超機體Trans-robotics

[展期]:2018/11/22-2018/12/01

[展地]: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

[策展人]:羅禾淋

[展覽藝術家名單/國內]:曾鈺涓、林豪鏘、胡縉祥、蔡秉樺、黃大旺、陳依純、許惠晴、趙品涵、謝竺勳、Y2K(周巧其、胡悠揚)、張皓甯、許巽翔、翁哲川、林冠霆

關鍵雲:第十三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機器人、人工智慧(AI)、曾鈺涓、林豪鏘、胡縉祥、蔡秉樺、黃大旺、陳依純、許惠晴、趙品涵、謝竺勳、Y2K(周巧其、胡悠揚)、張皓甯、許巽翔、翁哲川、林冠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