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藝術紀

展場一隅,取自展覽專輯 (2000),頁34。

「2000年數位藝術紀 ART FUTURE展覽介述

登上數位藝術的世界舞台 

/宏碁數位藝術中心

科技的進化,已經改變藝術表現及藝術家的工作模式,甚至改變觀眾觀賞藝術的模式。藝術家可以決定的藝術表現形式或觀看方式,也在時間及空間上進入了新領域。這樣革命性的轉變,藉由「「2000年數位藝術紀」」的活動,不但可以讓台灣的藝術工作者有機會和國際名家交流切磋,也能讓民眾更加了解科技在日常生活與文化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數位藝術的嘉年華慶典

「2000年數位藝術紀」是宏碁數位藝術中心策劃提出的活動,希望能藉由舉辦數位藝術競賽,鼓勵專業藝術創作者應用新的媒介進行藝術創作,同時舉行一系列相關的活動向一般大眾推廣數位藝術之觀念。

立足台灣看藝術趨勢

數位藝術紀的活動,鎖定數位藝術為主題,以推廣新媒體藝術的精神主軸,將一系列活動置於統一主題名稱:「2000年數位藝術紀」之下,並採一致且國際性之視覺識別作為串連,成為活動的精神指標。

活動內容從廣度及深度兩方面,拓展活動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規模。廣度方面:舉辦國際競賽、大專研習營、展覽、大師論壇及講座等長達近一年之系列活動,充分結合科技界、藝術界、媒體界及政府單位的力量,讓民眾以不同的面向及方式接觸數位藝術。深度方面:有計劃性的擴展活動範圍至亞洲、歐洲等區域,與數位藝術領域發展較為前進的國家連結,增加國內藝文界學習交流的機會,並將國際數位藝術的發展介紹給國內民眾。

環環相扣五大系列活動

「2000年數位藝術紀」以五個系列活動作為貫穿,分別為「國際數位藝術競賽」、「數位藝術研習營」、「國際數位藝術高峰論壇」、「國際數位藝術大展」及

「國際數位藝術講座」。除了五個系列活動之外,另與文建會及中國時報系共同主辦之「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及「科技與人文系列議題之遠距座談」。

國際數位藝術競賽

「國際數位藝術競賽」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所舉辦之國際數位藝術公開競賽。透過競賽的推動,鼓勵新生代的藝術家及一般民眾,運用創新科技及數位化媒材,勇於表達對未來的藝術概念與想像。在台灣及其他國家尋找100件專業的新媒體藝術創作,由當中延攬並培養具有潛力的台灣藝術家數名,保持長期合作關係,是「國際數位藝術競賽」之活動目標。

競賽不限定主題及類別,旨在甄選以新媒材、新科技所創作出之藝術作品,其創作的工具可以包括電腦、網路、電子音樂、數位電視、機器人及其他新型態之數位工具等。為使競賽在國際上更具重要性,大會邀請國際知名之新媒體藝術機構負責人、藝術協會代表、藝評人以及策展人共計10人擔任評審,並分為初審與複審兩階段進行作品審查。

此次歷時三個月的徵件,共收到116件作品,作品形式包含了電腦繪圖、電腦動畫、短片、多媒體創作、網路、互動裝置及數位音樂等,參展者主要來自美、歐、亞3洲14個國家與地區,其中台灣作品超過半數佔了65件,國外作品則高達51件。參展作品具國際級水準,其中不乏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參賽,獲得相當大的迴響。

國際數位藝術高峰會

連續1999年「科技與人文的對話」的精神與方向,2000年的活動分為「國際數位藝術高峰論壇」及「科技與人文高峰會」兩部分,目的在使關注台灣藝文發展的人士,能藉此座談會及專題演講了解國外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發展,更近一步找出台灣在這一方面的發展機會。

第一階段台灣數位藝術高峰論壇由國際貴賓分別以專題方式針對數位藝術的發展演講;第二階段科技與人文高峰會由不同領域的代表針對國外發展及國內現況觀察,提出台灣在數位時代裡人文藝術之未來發展的新契機與新目標。

數位藝術研習營

本活動針對國內對數位藝術有興趣之大專院校學生,安排一系列數位藝術相關之課程。目的在使接觸新科技工具最活絡的年輕族群,能瞭解藝術與科技的多種結合可能。

由於數位藝術的範疇包括了科技在八大藝術上的影響、科技應用於藝術創作,以及藝術產業的發展等,因此研習營的目標在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接觸並瞭解全面的數位藝術概況,進而激發學生在數位藝術方面的興趣與創作力。

課程的安排分為兩個方向:一為以人文藝術角度看科技發展,剖析科技對藝術創作之影響;二為從科技發展看人文藝術創作的可能性。針對不同主題及切入點為大專學生介紹不同領域之發展,更開闢實際創作課程,讓學員有機會與藝術家共同參與創作。

國際數位藝術大展• 國際數位藝術講座

國際數位藝術大展是台灣首次由民間機構策劃主辦之國際新媒體藝術展覽,故在台灣藝術發展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標性意義。此項展覽的主要目的,在於藉由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的展覽呈現,讓台灣民眾更直接瞭解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方式,以及科技在藝術上的應用範疇。大會同時為打破一般民眾對於藝術展覽的刻板印象,特別是讓年輕族群藉由實際接觸進而接受新媒體藝術,故展覽活動場地特別選在台北信義計畫區的新光三越信義店6樓文化館,鎖定週末固定聚集的年輕人潮,使藝術成為年輕人休閒活動的另一種選擇。

新光三越台北信義店文化廣場地共約500坪,挑高5至8米,是一空曠適宜做大型裝置作品展示的場地。場地依活動性質主要分為5區:主題區、邀展作品區(邀展館)、競賽作品區(競技場)、體驗區、以及講座區。分別介紹如下。

主題館為配合簡約同時兼具未來感的空間訴求,在展場入口處,以結合藝術與數位科技為創意發想的前提下,製作一個互動裝置,提供觀者在進入展場前,一個舒緩情緒、轉移思緒,進而凝聚專注力的互動裝置空間。所運用之硬體配備計有五台投影機、電腦、以及五台紅外線感應器;軟體配備則含Windows 98、macromedia Director。基本原理相當單純,當參觀的民眾不經意走過感應區時,因觸發展場上方架設的紅外線感應器,感應訊號藉由簡單的電子元件轉換成電腦可讀取的數位訊號,使應用程式,產生相對應的影像投射在白色的圓弧形壁面。

競技場來自世界各地參展的116件作品,在初審階段,評審針對參展作品之概念及創意評選出15件入圍作品;在複審階段,所有入選之藝術家須於展場完成作品裝置,由評審親自於展覽會場中,就成品進行複審。展場的空間配置方面,大會依照創作者本身對於作品的空間需求及陳設方式予以調整,故空間大小各有不同。分別來自七個不同國家地區的15位入圍藝術家,與展出前二天到場佈展。活動期間,大會特別開放現場團體導覽服務,為民眾解說藝術家的基本背景以及作品理念,讓參觀者更能深入理解每一件作品的創作概念,達到更深入的教育推廣目的。

展館基於展出效果與實際空間配置等多方考量,大會決議邀請加拿大藝術家唐•瑞特名為Intersection的大型互動性聲音裝置來台展出。這是一個必須以聽覺來感受的互動裝置作品。當觀眾進入這個完全黑暗的密閉空間時,你已進入到藝術家虛擬的寬敞四線車道之中,唯一可看見的是遠方印有EXIT出口字樣的燈箱,觀者必須在黑暗中摸索穿越重重車流到達對街。、、、這件作品並可容納多位觀眾同時進入。

體驗區。除了遠從美國空運來台的邀展作品外,大會另與德國媒體美術館接洽,取得授權於展場公開展出該館館藏之8件互動作品,此8件作品囊括了自1991至1999年近10年之部分代表作品。該館為讓藝術作品更普及一般民眾,特別與藝術家共同合作開發,針對一般家用電腦使用族群之媒介工具,將原始藝術作品稍加調整修正,製作出這一系列多媒體版之數位藝術作品。透過此次精選出之八件多媒體互動作品,讓民眾藉由遊戲般的互動過程,體驗科技與藝術結合展現出無比的魅力。

講座區。講座的內容規劃分為兩大方向。其一為專題探討,採開放講座形式,介紹一般大眾熟知的數位工具,以及如何善用數位媒材進行藝術創作;其二為數位影片欣賞,並邀請專業人士現場導覽解說,針對影片之技術應用及藝術表現的內容與觀眾進行互動討論。承繼展覽推廣的精神,同時配合到場觀賞展覽的人潮特質,講座的內容規劃以淺顯易懂兼具趣味性為主。

課程的規劃囊括數位文學、數位影像、動畫製作、數位音樂等領域。大會依不同專業領域分別邀請到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主持人須文蔚;實踐大學媒傳系專任講師陳文祺與戴嘉明;爾波國際動畫師同時身兼台北Siggraph分會執行長的孫偉才;以及曾製作陳珊妮、藍心湄等歌手之唱片製作人張耘之。針對影片欣賞的導覽部分,大會安排了授權自荷蘭影像媒體藝術中心的十部短片、以及DV發展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作,並依不同場次分別邀集國立台灣藝術學院電影系主任陳儒修;曾指導楊乃文、張震嶽等歌手之音樂錄音帶導演李豐博;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講吳德淳;曾任Levis fashion show,@Live與Christian Dior視覺設計之數位藝術工作者丁乃雲;以及台北0101數位影展策展人簡寧慧等講師現場出席導覽解說。

文章節錄出處
宏碁數位藝術中心 (2002)。登上數位藝術的世界舞台。節錄自數位藝術紀ART FUTURE,數位競技場。2000年-國際數位藝術競賽作品集。宏碁數位藝術中心。16-35。

關鍵詞
數位藝術紀ART FUTURE、新光三越信義區文化館、數位藝術、電腦繪圖、短片、多媒體藝術、網路藝術、互動裝置、數位有聲藝術

延伸閱讀
宏碁數位藝術中心 (2002)。數位藝術紀ART FUTURE,數位萬神殿。2000年-數位藝術高峰會論述文集。宏碁數位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