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北市立美術館
《末日感性:臺灣新媒體藝術展》為臺北市立美術館103年申請展徵件入選之策展提案,策展人楊衍畇邀請六位臺灣新媒體藝術創作者,試圖以多樣媒材、科技與藝術結合的表現形式,帶領觀者遊走在具備互動功能與有機變化的數位裝置之中,以藝術抽象角度重現二十一世紀被媒體與科技充斥的現代生活百態,喚起觀眾對於自身、對於現代化生活的重新省思。
臺藝大人文學院院長廖新田在記者會上致詞時表示,當代新媒體從白南准至今,過程有著相當大的演變。過去藝術家使用媒材限於技術未純熟,但對影像確保有高度的距離;近十年間影像已然成為生活中理所當然的存在。以科技為創作媒材的藝術創作,觀者已開始模塑作品與自身觀看間的關係,新媒體亦型塑一種新的美學風格,這風格與傳統平面不同,「速度」作為一種美學,改變人與作品間的關係,當看到平面靜態的作品作一種速度轉變時,其速度本身在新媒體已以賦予新的因素,而此一美學風格的語彙正挑戰著當代藝術家的極限。
策展人楊衍畇邀請六位參展藝術家:吳季璁、林珮淳、黃贊倫、黃致傑、陳依純與張徐展,以二十一世紀以來流行的「末日說」為主題,透過機械動力裝置、錄像、光影互動裝置、3D動態全像(Hologram)等數位科技為創作媒材,或以冷冽,或以幽默,或以諷刺的方式,看待災難說在現代社會中的傳遞與發酵過程與結果,人與科技主導著災難的形式與樣貌?抑或是災難自古以來影響著人類意識裡對環境的認識?科技與數位化之後的城市狀態與人們心靈的交互作用,也在作品與觀者彼此牽動的展覽形式裡呈現另一種擬態方式。
本展覽展出的吳季璁機械動力裝置作品〈水晶城市002〉與林珮淳〈夏娃克隆啟示錄〉、〈夏娃克隆肖像〉等三件作品,曾為2013年第十五屆「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 (WRO Media Art Biennale)入選參展作品,其中〈水晶城市002〉獲得當屆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首獎。作品以塑膠盒堆疊成高塔狀,配合定時轉動的燈光裝置,投影成為牆上現代都市透明而科幻的剪影。藝術家以此種可見而不可觸及的方式,形而上的表達媒體、網路與訊息建構出的現代人心靈都市。林珮淳作品〈夏娃克隆啟示錄〉與〈夏娃克隆肖像〉,牆面上的動態影像隨著觀者的走動與凝視而產生變化,表達科技與有機體之間的依存關係。
展覽資訊:
[展名]:《末日感性:臺灣新媒體藝術展》
[展期]:2015年9月26日至11月15日
[展地]: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E展覽室
[策展人]:楊衍畇
[展覽藝術家]:吳季璁、林珮淳、黃贊倫、黃致傑、陳依純、張徐展
延伸閱讀:
楊衍畇(2016)。拒作「末人」的文明省思-「末日感性:臺灣新媒體藝術展」。
《藝術欣賞》 12卷1期 (2016/06), pp. 4-18。
邱誌勇(2015)。末世的憂傷與詩意的景觀–評「末日感性:臺灣新媒體藝術展」。《藝術家》卷486(2015.11)。頁336-339。
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ddlLang=zh-tw&id=566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hh/2015101301
關鍵雲:北美館、末日感性:臺灣新媒體藝術展、科技文明、末日論、楊衍畇、吳季璁、林珮淳、黃贊倫、黃致傑、陳依純、張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