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數位:台灣實體虛擬空間對話》《Oriental Digital:Physical-Virtual Space Dialogue of Taiwan 2002》

作者資料

作者名 (中) 交通大學劉育東研究室
劉育東、李元榮、王昭仁、石千泓、許偉楊、林楚卿、呂世民、郭志強
作者名 (英) Aleppo ZONE.NCTU

Liu, Yu-Tung/Lee, Yuan-Zone/Wang, Chao-Jen/Shih, Chien-Hung/Hsu, Wei-Yang/Lin, Chor-Kheng/Lu, Shih-Ming/Kuo, Chi-Chiang

出生年
出生地
工作地
學歷 劉育東:
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建築,碩士
中原大學建築,學士

作品資料

作品名 (中) 東方數位:台灣實體虛擬空間對話
作品名 (英) Oriental Digital:Physical-Virtual Space Dialogue of Taiwan 2002
作品類型 數位藝術、裝置藝術
作品尺寸 影片:8分43秒
裝置:依空間而定
媒材技術 錄像、建築模型裝置
創作年 2002
藏所 藝術家自藏
雲標籤 (關鍵詞) 交通大學劉育東研究室、東方數位:台灣實體虛擬空間對話、空間、身體、人文與科技
展出紀錄 2002「CO2-台灣前衛文件展」,中華文化總會,臺北,臺灣
作品描述 電腦這個數位新媒材,解放了人類文明史上空間概念的二元性。電腦在視覺上與空間上的建構能力與模擬能力,可以發揮幾乎無限的想像力,甚至透過虚擬實境空間模擬器(VR cave simula-tor),人們可以近乎真實的身在其中。

另外電腦在網路中所建構的網際空間(cyberspace)已成為多數人流連忘返,甚至活在其中的場所。這裡面的空間經驗、人與環境的互動、人與人的互動都異於實體空間,甚至空間的組織也像科幻小說中的隨意跳躍(hyperlinks),而非真實世界中空間與空間的僵化關係。這類由電腦數位化與虛擬化而形成的新空間,我們可稱為「數位空間」(dig-tal spaces)或「虛擬空間」(virtual spaces),它們介在心智空間與實體空間中,同時具有心智空間的無限想像能力與實體空間身在其中的感官能力。人類新的空間概念因而形成。

節錄自:CO2-台灣前衛文件展 (2004),頁239。

圖檔規格 圖一 JPG
圖二 JPG
版權歸屬 圖一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CO2-台灣前衛文件展 (2004),頁37。圖二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CO2-台灣前衛文件展 (2004),頁36。
展覽簡歷

連接

個人網站、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