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netic Sculpture: Square Tops,方頂,111 × 71 × 55公分,1969 倫敦泰德畫廊典藏

取自 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tsai-cybernetic-sculpture-square-tops-l04611

蔡文穎的動感藝術——訪問後記並介紹人工智慧型雕塑

作者∕梁台生

蔡文穎的動感雕刻巧妙運用諸種現代科技物材,而捨棄了傳統素材;映照出蔡文穎不眷戀過往,而樂觀放眼未來的積極精神。

「藝術品須反映時代的脈動」,是從事藝術創作者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由於藝術家個人對此解釋的不同,與所關心時代的現象各異,致藝術的內容與形式表現亦互有不同,以致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給的現代藝術,形成廿世紀後半葉的藝術特徵。

本月五日起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一項具有人工智慧特效的「動感雕刻」(Cybernetic Sculpture)是一項廿世紀後半葉嶄新的雕刻藝術,這類雕刻結合了現代科技產品,如不銹鋼、玻璃纖維、馬達、震盪器、閃光燈、回饋感應器,與電腦控制系統等,整合而成的現代雕刻藝術,可說是對當今廿世紀八十年代的環境,作了最貼切的藝術反映,這項雕刻藝術因為能深刻地掌握當今時代的特性,故在海外受到相當高的評價,並受先進國家如美國、法國、英國、西德、瑞士、日本……等競相邀請展出,並高價購藏。可貴的是這項享譽世界藝壇的人工智慧雕刻創始人,即是中國的炎黃子孫—蔡文穎先生。

蔡文穎先生的作品,受到世界藝壇的重視,不僅證明中國人的才情不亞於其他民族,也證明「西洋藝術」園地裏並無民族的排他性。而蔡先生此次樂意回國展覽,介紹新藝術訊息給國內同胞,讓我們也有機會能與世界先進國家一樣欣賞到這種雕刻,對於他此種心繫國內藝術發展之情懷,也由衷感到欽佩。

蔡文穎先生福建廈門人,民國十七年生,早年於上海大同大學專修機械工程,民國卅八年因大陸變局,移居美國,民國四十二年於密西根大學完成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因其酷愛藝術,遂於密大求學期間兼修藝術方面課程,而導致其日後將機械與藝術結合之處理,創始了「動感藝術」(Cybernetic Art—人工智慧藝術)。

反映時代特色

筆者有幸於蔡氏回國展覽之前,曾於紐約參觀過其畫室,並與之廣泛討論此藝術,遂對其藝術理念略知一二。蔡氏認為偉大成功的藝術品,在於藝術家是否能深刻意識到運用當代特有之材料與技術的問題,因為回顧過去的歷史,人們可以發現,各時期偉大藝術品之創作,均能適切地運用當代特有材料與技術,如希臘、羅馬的大理石雕刻、中世紀基督教教堂壁畫、文藝復興以後的油畫,以及現代藝術的多媒體表達方式,均賦有明顯的時代性藝術形式與內容。但如今廿世紀電腦資訊時代的藝術形式應當如何表達呢?蔡氏認為簡潔造形的金屬材料、自動化機械設備,與電腦程式控制系統的組合,最能表達現階段的時代特色。

儘管「動感雕刻」看似娛樂性頗高,但其藝術內容卻寓意著嚴肅的內涵:人類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後,「機械」與「人類」相互和諧依存的關係,顯然是蔡氏在其作品中想要闡釋的藝術內容。若追溯此背景,我們可以瞭解,原本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機械化),與第二次工業革命(機械自動化)後,人類因勞力被機械取代,勞動生產者的生計遂發生了問題,機械因而遭到人們的嫌惡,以及有識之士目睹農業時代的傳統文明,逐漸被工業時代機械文明所取代,認為人性自尊已受到機械無情地侵襲,而產生挫傷感,機械主宰著未來人類的世界是當時普遍流行的思想。然而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此種悲觀感傷的思想,也逐漸改觀,因為人類覺悟到經由自己的良好計劃,機械不僅會使造成人類損害的程度降至最低,而且能因管理得當而更增進人類福祉。例如都市人口過度集中的弊害,經由良好的都市計劃與管理,都市對人們生活造成的各種缺點因而得以改善,並能帶來各種生活條件的便捷。人們這些觀念的轉變,再經由第三次工業革命(電腦資訊)的助興,認為機械已能全然掌握在人們的手中,並創造人類更大的便利與幸福,電腦已被應用到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也改變了以往人們的生活形態。這種現象經由蔡氏的敏銳觀察與體驗,具有人工智慧的動感雕刻於是被創造出來,反映出當今的時代精神。

進入五度空間

正如廿世紀後半葉人們的生活形態,不同於以往;蔡氏的動感雕刻藝術在性質上也不同於以往的藝術,例如蔡氏在傳統三度空間的立體雕刻中,注入了運動的「時間」因素,創造了作品的第四度空間外,更融入作品「人工智慧」的功能,能對外力的介入,產生適當的反應行為,例如當作品自行律動時,若人們的聲音突然介入,如鼓掌,或大聲喊叫,則作品會像受到鼓舞或驚嚇似的,作出立即的不協調動態,這種「人工智慧」的融入,將原本很規律運動的作品,賦予了有感知神經系統的生命現象,能對周遭環境做出藝術品感知的反應,這種「人工智慧」的能力,蔡氏稱為是作品的第五度空間。細審蔡氏「五度空間」的藝術品,似乎在突破傳統藝術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空間截然分明的現象,形成只是觀眾單方面的欣賞。但蔡氏的動感雕刻,卻將觀眾的介入納入作品機能的一部分,開拓了人們與作品之間,雙方面的熱情交流。突破了兩者間的空間藩離,將觀眾與作品徹底結合一體,達到相互依存的關係,而這種觀眾與作品互為依存的關係,也正是蔡氏想在其作品中,努力傳達當今「人類與機械需互為依存」的時代含意。

善用科技材料

蔡氏對藝術獨特經營的時空觀念與藝術理念,著實令人佩服,他運用現代科技材料,如不銹鋼與玻璃纖維,組合科技產品如震盪器、馬達、閃光燈等,再加上有智慧功能的回饋感應器與電腦控制系統,以賦予作品「神經組織」與「思考能力」,最後再加以通電後,提供了作品的「精力能源」。蔡氏作品完全刻意採用科技材料的組合,如不銹鋼、電腦等,而捨棄天然材料,如木、石,與人工雕鑿如筆觸、質感的運用。因此,蔡氏作品不會讓人們產生對過去傳統藝術的眷念與懷舊,相反地卻對未來產生積極樂觀之自信態度。這種不眷念過去,積極迎向未來的精神,也正是蔡氏對未來世界抱持自信樂觀的充分流露。

雖然蔡氏「動感雕刻」的材料與傳統雕刻不同,但作品中的某些觀念,卻是承襲以往先輩傑出藝術家的思想影響。如後期印象派畫家塞尚(Cézanne)的自然界幾何性的結構,與移動視點觀察態度,以及立體派畫家畢卡索(Picaso)的多重視點的形象重組,造成形體的改變;但其實最直接的影響,可能是來自「活動雕刻」(Kinetic Sulpture)的藝術家,如:卡爾德(Alexander Calder, 1898—1976)的「移動」(Mobile, 1932)與哥波(Naum Gabo, 1890—1977)的「直立波浪」(StandingWave(,經由這些活動雕刻的「運動」特徵,而引發了蔡氏令人驚訝的人工智慧型「動感雕刻」。然若再繼續追溯的話,為什麼蔡氏對作品中的「運動」、「燈光」、「變遷」,與「幻影」,產生如此強烈的興趣?這或許也與蔡氏早年不斷遷徙的生活有關,或與居住在大都市,如上海、巴黎、紐約等地,都市夜生活之景觀,如廣告霓虹燈閃爍的刺激經驗有關,而在其日後的藝術創作生涯,担負了重要成分。

蔡氏的「動感雕刻」突破了傳統藝術品三度空間的限制,並向極富潛力的「第四」與「第五」空間大步邁進,而他所努力的「人工智慧」範疇,也將使他在西洋藝術史中,留下寶貴的貢獻記錄,這種幽默的藝術形式與嚴肅的藝術內容,生動地契合了當今時代的脈動。而這種高度感性化的科技藝術,卻是出自一位來自中國藝術家的提出,確實難能可貴。(本文作者任職於歷史博物館)(蔡文穎的藝術成就,早於七○年代雄獅美術月刊即予熱切關注,且遠赴巴黎專訪。讀者可參閱一九七七年元月號雄獅美術月刊。)

出處:

梁臺生 (1989) 。蔡文穎的動感藝術﹣﹣訪問後記並介紹人工智慧型雕塑。雄獅美術,224(10),69-74。

取自:

http://192.192.13.165/lionart/article.aspx?id=2a36b63a-f7e1-e111-a976-00090ffe0001

關鍵詞:

蔡文穎、蔡文穎:動感藝術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省立美術館、動感雕塑、動感藝術(Cybernetic Art—人工智慧藝術)、機動藝術、控制論雕塑(Cybernetic sculpture)、電動感應雕塑、光藝術、裝置藝術

延伸閱讀:

李賢文 (1977)。起舞的彫塑–談蔡文穎的創作。雄獅美術,71(01),20-28。
Johnathan Benthall著、吉莫譯 (1977)。蔡文穎與運籌學。雄獅美術,71(01),29-35。
盧明德 (1990)。蔡文穎的人工智能藝術﹘二十一世紀知覺藝術啟示錄。台灣美術,17(01),4-6。
潘晴 (2001) 。時代的啟示–蔡文穎的電動感應雕塑。典藏今藝術,111(12),76-80。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 (1989)。蔡文穎動感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臺灣省立美術館。
https://tsaifoundation.or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n-Ying_Tsai
http://192.192.13.165/lionart/article.aspx?id=2a36b63a-f7e1-e111-a976-00090ffe0001
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tsai-cybernetic-sculpture-square-tops-l04611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17330
https://www.studiointernational.com/the-cybernetic-sculpture-of-tsai-wen-ying
https://shufflingspaceandtime.wordpress.com/tsai-wen-ying-1928-2013/
https://www.si.edu/search/all?edan_q=Wen-Ying%20Tsai&
https://ntmofa-collections.ntmofa.gov.tw/GalData.aspx?RNO=M7MEMSMLMAMRMKMY&FROM=5T5J54KJM35BKK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