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機的哀歌》《Requiem for Film Camera》
作者資料 |
|
作者名 (中) | 莫名奇妙藝術團隊 |
作者名 (英) | Beyond Amazing |
出生年 | 2018 |
出生地 | 臺北 |
工作地 | 臺北 |
學歷 | 卓立航:明道大學設計學院互動設計組,碩士 彭鈺筑:明道大學數位設計系 曾以勒:德國布萊梅藝術大學數位媒體所,碩士 |
作品資料 |
|
作品名 (中) | 底片機的哀歌 |
作品名 (英) | Requiem for Film Camera |
作品類型 | 數位藝術、互動藝術 |
作品尺寸 | 約60cm x 180cm 總共4面 |
媒材技術 | 畫布、投影機、電腦、音響 |
創作年 | 2019 |
藏所 | 藝術家自藏 |
雲標籤 (關鍵詞) | 莫名奇妙藝術團隊、卓立航、彭鈺筑、曾以勒、底片機的哀歌、社會文化、網路文化、身體、影像 |
展出紀錄 | 2019 「螢幕不滅」,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
作品描述 | 因著數位攝影的崛起,Canon 於2018年6月宣布停產底片機,成為時代的眼淚。底片透過感光,藥水顯影的漫長過程終將成為歷史。自拍「可即時預覽結果」的功能使人們對於每張照片的驚喜感逐漸降低,產生的期待感也因不需等待照片沖洗而消失。而當數位照片可以永遠保存於虛擬空間時,會隨著時間淡去的類比相片反而顯得更加珍貴。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作品,將自拍的數位影像與類比顯影結合,使觀展者再次感受到傳統相片帶給人的興奮與感動,也在類比影像消失的過程中,珍惜每一刻的生活體驗。 構想 : 將觀展者自拍的數位相片短暫投影於展示牆上成為類比影像,牆上的螢光漆感光後將保留參觀者的自拍照,每一張照片將只停留於牆上數十秒後漸漸淡去,並投影下一組照片。我們希望透過「底片機的哀歌」呈現傳統底片顯影的過程,讓參觀者於展場空間體驗類比相片的顆粒感,感受實體照片如同傳統攝影隨著時間漸漸消逝的哀傷。 節錄自:藝術家自述 |
圖檔規格 | 圖一 JPG 圖二 JPG 圖三 JPG 圖四 JPG 圖五 JPG 圖六 JPG 圖七 JPG 圖八 JPG 圖九 JPG |
版權歸屬 |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藝術家原檔 |
展覽簡歷 |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