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Flow》
作者資料 |
|
作者名 (中) | 所以然實驗室 ( 曾鈺涓 + 李家祥) |
作者名 (英) | Tseng, Yu-Chuan/Lee, Chia-Hsiang |
出生年 | 1965/暫無 |
出生地 | 臺南/暫無 |
工作地 | 臺北/暫無 |
學歷 | 曾鈺涓: 2010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 1994 紐約大學應用藝術系,碩士 198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 李家祥: |
作品資料 |
|
作品名 (中) | 漫 |
作品名 (英) | Flow |
作品類型 | 網路藝術、互動藝術、數位藝術 |
作品尺寸 | 依空間而定 |
媒材技術 | 互動裝置、手電筒、網路、攝影機、程式、螢幕 |
創作年 | 2006 |
藏所 | 藝術家自藏 |
雲標籤 (關鍵詞) | 所以然實驗室 ( 曾鈺涓 + 李家祥)、漫、網路文化、文化記憶、虛擬與真實、辯證 |
展出紀錄 | 2007 「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臺澳新媒體藝術展」,臺藝大國際展覽廳、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
作品描述 | 作品探討在訊息充斥的數位環境中,人類面對壯碩無盡的訊息洪流,無意識間接收訊息,並有意識的對訊息的產生之焦慮感狀態。網路上系統自動抓取之即時新聞影像,在前方螢幕中層疊形成幻影飛逝,新聞訊息轉換之語音從四方傳出。現場參與者之影像被攝並再現於螢幕中之虛擬世界。以手電筒為互動控制介面,當光線照射影像時,影像被放大並清晰顯示,新聞訊息則被清晰唸出。然而當模糊影像不斷飛入,影像不斷的被放大與清晰,文字訊息也不斷的被唸出,形成多層次的影像圖層與聲音呈現,觀者仍然無法清楚辨識新聞訊息的內容,無法掌握訊息的意義。此混雜的訊息閱讀過程,所呈現的感知是模糊與不可知的混雜之不確定感。
此狀態是一種無法以現象知覺解釋的感知現象,對於不可知的那一端,此端存在的我,在沒有真實顯現的視覺表象中,相信不顯現的虛擬存在。此透過科技媒體所產生的觀看,訊息與符碼在訊息的轉譯中,成為一種假象的存在。觀看者在瀏覽過程中,透過訊息的碎片,想像整體的存在,並在絢爛圖像與聲音交互刺激中,擁有自由的快感,遨遊於虛幻時空中的迷幻異想。 互動說明: 節錄自:https://tyuchuan.com/wp-content/1988-2014/2006flow/page/c_page01.htm |
圖檔規格 | JPG |
版權歸屬 |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https://tyuchuan.com/wp-content/1988-2014/2006flow/page/c_page02_4.htm |
展覽簡歷 | 曾鈺涓: https://tyuchuan.com/wp-content/1988-2014/page/c_page02.htm 李家祥: https://jasonlee168.blogspot.com/2010/01/2008-7-beyond-diallogue-2008-5-beyon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