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島故事》《The Story of Hoping Island》
作者資料 |
|
作者名 (中) | 許家維 |
作者名 (英) | Hsu, Chia-Wei |
出生年 | 1983 |
出生地 | 台中 |
工作地 | 台北 |
學歷 | 2016 法國菲諾爾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圖爾寬,法國 2010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台北,台灣 |
作品資料 |
|
作品名 (中) | 和平島故事 |
作品名 (英) | The Story of Hoping Island |
作品類型 | 錄像藝術 Video Art |
作品尺寸 | 影片長度:12分40秒 |
媒材技術 | 單頻道錄像裝置 |
創作年 | 2008 |
藏所 | 藝術家自藏 |
雲標籤 (關鍵詞) | 和平島、造船廠、二戰、記憶再生、夢境、國族認同 |
展出紀錄 | 2021 “Empathy Instinct”, Asia Culture Center, Gwangju, Korea 2019 “Asiatica Encounters with Asian Cinema: ‘Flowers of Taiwan’”, MAXXI National Museum of XXI Century Arts, Rome, Italy 2017 “Creative Operational Solutions”, Para Site, Hong Kong, China 2017 “China Remixed Initiative”, The Media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Indiana, Indianapolis, IN, USA 2008 「2008台北美術獎聯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作品描述 | 作品《和平島故事》拍攝的地點是位在基隆和平島的造船廠,這座造船廠有88年的歷史,日據時代期間是日本政府國境內最南端的軍事造船廠,主要支持日本的南進政策,而日本政府撤退後,這座造船廠在台灣的經濟起飛中又佔有關鍵位置,於是它高度壓縮了從二次大戰至今的時空,同時也反映了地方及其認同如何根著於歷史,國族政府熱衷於將認同感根植於國族來自何方,以及前往何處的歷史故事,為了支撐這些故事發展了繁複的傳統並不斷的創造神話,於是拍攝造船廠這真實的地點,同時也是回應這個歷史的另一個面向:傳說。
整個場景皆拍攝於和平島造船廠,藝術家邀請祖母以日文描述當時的情況(藝術家的祖母過去曾受日本教育),在敘事的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人的影像,猶如一個無人的造船廠(此造船廠平日有大量的工作人員),作品聚焦在將造船廠視為一個記憶的晶體,敘事的進展則在這個前提之下。透過地方與記憶糾結的複雜性,地方則成為了記憶再生產的有效工具。 藝術家在此透過創造虛構生物「泥琥」來做為影像內唯一串起敘事的元素,同時泥琥也具有一種輕盈質感的科幻特質:作為一種軍事用探測儀器與作為一個發光體。影片在音樂上則是使用了電子音樂的細碎節奏。作品透過這個微小的生物「泥琥」來回應一個大時代;透過一個虛幻的敘事來回應政治論述。也貫串歷史、記憶與夢境,或者說,歷史某種程度就如同記憶與夢境一般。作品中出現了許多「光」的運用,包括在敘事層次中,泥琥作為一個發光體;在影像層次中,造船廠如寶石般晶瑩剔透的燈光,以及影片最後一幕的閃電;在物理層次中,投影機的光線作為實際空間中的光。整個作品就如同「光」一般的非物質性,在虛幻的向度中,將龐大且沉重的歷史轉變成了一個傳說。 《和平島故事》這件作品處在不斷的翻轉歷史與夢境、影像空間與物理空間、真實與虛構的過程中。在不同的國族政府不斷的建構認同的時刻,《和平島故事》成為一個輕盈的、虛幻的空間,一個喘息的空間。 |
圖檔規格 | JPG |
版權歸屬 | 藝術家所有 |
連接 |
個人網站、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