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協會:狀態計畫 II》《Microbiology Association: Condition Project II 》

作者資料

作者名 (中) 王俊傑
作者名 (英) Wang, Jun-Jieh
出生年 1963
出生地 台北
工作地 台北
學歷 1996 德國柏林藝術學院卓越藝術家最高文憑
1995 德國柏林藝術學院視覺藝術系

作品資料

作品名 (中) 微生物學協會:狀態計畫 II
作品名 (英) Microbiology Association: Condition Project II
作品類型 35釐米電影,互動影像裝置
作品尺寸 依空間場地而定
媒材技術 35釐米電影,互動影像裝置
創作年 2005
藏所 藝術家自藏
雲標籤 (關鍵詞) 感應器、螢幕三面、音效、音響、聚光燈 三盞、影片、控制系統
展出紀錄 2005-2006「科光幻影‧音戲遊藝」科技藝術巡迴展,台北鳳甲美術館、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
作品描述 「微生物學協會」是一個對未來世界的學虛擬研究機構:「⋯西元兩千年後,海洋逐漸消失,陸塊移動,有效存活指數惡化,「微生物學協會」於焉誕生。它旨在對人類所處新世紀環境做系列研究,提出對策或建議,讓人們減少著數恐懼之危險,它創造了一個純淨、強壯與幻想的生活。

[微生物學協會:狀態計畫II]藉由「微生物學協會」實驗室所提出的研究,企圖探討存在於當代人們潛意識或非潛意識底層的恐懼或想望。我們將人類文明發達以來的行為與時間分理,發現他們在環境異變下不斷呈現個體與精神的新關係,這些不斷剝落為現實、幻想、回憶與恐懼的混合物,即是由無數小片段所組成的「狀態」,亦就是現代人們生活的組成結構。

根據瑞士精神心理學家榮格(C.G. Jung,1875-1961) 的說法,人類用「自 我」(ego)創造了文明世界,而文明世界卻不斷遮掩「本我」(self)的心理原型,這使我們只看到「文明」而看不到「自性」。事實上,「文 明」並非當代人類進化過程的唯一結果,它只是組合而來的「環境」,人們的「本我」或「自性」經過不斷分化重組,終被掩蓋在追求合理邏輯的社會規範之下,於是愈被壓抑與平整化的環境,將促成人們「本我」的再次激發與分化。但不幸的是,人們已然完全失去了對自我做細微行為注意的能力了。了解自身所處的各個「狀態」,將是發揮「本我」能力與淨化環境的重要步驟。 【微生物學協會:狀態計畫II】以互動電影的形式呈現,六段日常生活中或幻想或現實的極簡影片,經由觀眾的介入,隨機組合成非劇情意象。它藉由極短意象片段的插入與消失,以凝結觀者在營造的虛擬空間中的快速情緒起伏,徘徊在記憶、現實與空白之間。

圖檔規格 JPG
版權歸屬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科光幻影‧音戲遊藝」科技藝術展專輯
展覽簡歷 個展
2001「微生物學協會:旅館計畫(神經指南)」,伊通公園/台北  1998「聖光52在日本」,MOMA Contemporary/福岡/日本「聖光52」,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台北
1997「極樂世界螢光之旅/商店版」,香港歌德學院,愛克發藝術廊「極樂世界螢光之旅/商展版」,台北資訊科學展示中心
1994「十三日羊肉小饅頭」,台北市立美術館
聯展
2005「樂透-可見與不可見」,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4「正言世代 – 台灣當代藝術展」,強生美術館,康乃爾大學/美國「出神入畫 – 華人攝影新視界」,台北當代藝術館
2002「第五屆廣州國際雙年展」,光州/南韓「亞細亞散步」,水戶藝術館/日本
2000「發光的城市」,板橋新站/台北「無法無天: 2000台北雙年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9「複數元的視野-台灣當代美1988-1999」,北京現代美術館/中國「第三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昆士蘭藝廊/布里斯本/澳洲「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黃金海岸藝術中心/澳洲「快鏡:中港台新錄像藝術」,當代藝術中心/澳門「第一屆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福岡亞洲美術館/日本「Spiral TV」,Spiral/ Wacoal藝術中心/東京/日本
1998「蛻變·突破:新華人藝術」, P.S.1當代藝術中心/紐約「新身份」,三菱地所畫廊血糕福岡/日本人「台北雙年展:欲望場域」,台北市立美術館「交通阻塞:看板計畫」,菲利德利希辦公室 /柏林/的郭
1997「移動中的城市」,維也納分離主義藝術中心/維也納「第二屆約翰尼斯堡雙年展」/約翰尼斯堡/南非「第四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 – 台灣·台灣:面·目·全·非」/威尼斯/義大利
1995「第一屆光州國際雙年展 – 資訊藝術」/光州/南韓「國際實驗視聽藝術節」/ 安海姆/荷蘭
1992「特魯爾國際錄像展」/西班牙
1989「美國電影中心錄像展」/洛杉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