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創意資源中心」325 正式啟航!
今年(2007)3月25日美術節,「數位創意資源中心」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正式成立。國美館承辦「數位藝術創作計畫」至今,累積過去四年的心得與經驗而成立了「數位創意資源中心」,期盼帶給跨界藝術工作者及民眾一個更加年輕、前衛、互動性高的全新藝術空間,讓藝術與科技,為生活帶來更多元的想像與樣貌。
本中心結合人才培育計畫,將2005年所建置的「TDAIC 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臺網站」延伸,以藝術方舟概念發想,整合為五個部門:虛境玄關、未來公民知識庫、造夢艙房、數位實驗甲板和多媒體導航箱;其運作內容,從期刊與網路界面分享最新數位藝術資訊、展示重要影音作品、串連跨領域科技與藝術創作、舉辦實驗性展演及徵件,到數位藝術創作者專門技術諮詢。
三月二十五日開幕當天上午九點正式啟航,將舉行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三場演講,並從十點開始有藝術家張博智的“互動裝置與程式設計”、林昆穎與陳志建的“影音與程式設計”,以及科學家張昫揚的“縱橫古今話機器人”等三場工作坊,每場九十分鐘,並有三十分鐘現場提問與交流,希望由此開啟藝術與科技的對話與串連。晚間6點於戶外廣場上,由藝術團體「在地實驗」展演聲光作品「光音四濺」,為“數位藝術方舟”的啟航點燃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此外,開幕期間亦展出:吳梓寧的影像裝置「虛境公民」(2004臺北美術獎優選作品)和新作「網路原民」,林欣昉的動畫作品「賈西」(臺灣青年創作聯展銅獎,多項海外影展入圍),還有50部精彩網路短片推介與電子音樂,包括「霧臺之旅-林強作品集」、張耘之的 Benq Series、Sound Arts、Musicals、朱約信的歡迎來唱我的歌,及Street Voice多位藝術家的表演,詳情請見數位藝術方舟網站。
關鍵雲:數位創意資源中心、數位藝術創作計畫、數位藝術方舟、張博智、林昆穎、陳志建、張昫揚、在地實驗、吳梓寧,林欣昉,林強、張耘之、朱約信
「Plug and play 2.0 隨插即用數位創作展」
國立臺灣美術館數位藝術方舟背負推廣數位創作的使命,已經啟航三個月。在藏書、工作坊與演講活動上都帶給觀眾豐富的內容。繼三月底的開幕展,現在推出第二檔作品展出:「Plug and play 2.0 隨插即用數位創作展」。期待能藉由最受觀眾喜愛的影音作品,與新增的互動類型作品,帶來數位創作不同的體驗。
Plug and play 2.0是一種創作者對數位藝術展出所期望的理想境界。Plug and play 在電腦上意謂符合特定規範的硬體,可以在不關機的狀況下連結後立刻開始使用,字面上也有插上插頭就能玩的意思。數位藝術創作大量使用電腦與電子器材,創作上的複雜度遠超過傳統作品:從程式的完整性,現場環境的電力,到網路的穩定度,種種內外在條件都是作品表現的關鍵之處。PnP 技術的出現,為創作者帶來一線曙光。
這次展出內容著重在年輕的數位藝術創作者對數位媒材不同的感受及解析。錄像方面:張永達以極簡的電子原材規律的方式反覆的刺激我們的視聽感官;陳萬仁也運用重複性,使意義架空,帶觀者回到媒體本身的素材;陳志建的換日線利用媒體捕捉時間切片的特性,針對時間定義提問,更以非線性的瀏覽方式來展現數位時代的閱讀模式。
互動方面:葉謹睿則希望利用數位科技所蘊含的運算及資訊處理功能,讓觀眾輸入簡單的存在事實,使觀眾創造特有的自我衍生藝術 (Generative Art)。曾鈺涓和李家祥以手機互動形式,重組影像背後的資訊,並把像素帶出畫框,變相為主要的呈現層。另一作品藉由讓觀眾在場中移動的光影,帶動多層次的新聞影像與聲音,人氣越是旺,新聞炒得越熱。
這些作品所展現及批判的主題,都是在現代藝術和新媒體藝術中呈現的。此次參展藝術家計有江薦新、李家祥、張永達、陳志建、陳建偉、陳萬仁、曾鈺涓、黃景淳、葉謹睿、駱巧梅、駱麗真等。國美館希望以數位藝術方舟的資源,及本次展覽的多樣性表現,鼓勵更多對數位藝術有興趣的人一同投入。
(展期:2007.07.19 – 2007.09.30)
關鍵雲:Plug and play 2.0 隨插即用數位創作展、Plug and play、隨插即用、數位藝術、數位藝術方舟、江薦新、李家祥、張永達、陳志建、陳建偉、陳萬仁、曾鈺涓、黃景淳、葉謹睿、駱巧梅、駱麗真
「簡單與複雜的弔詭」軟體創作展
摘錄自: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NewsPage/88457218799370/Chi |簡單與複雜的弔詭|台灣數位藝術 (digiarts.org.tw)
國內第一個純粹以軟體藝術創作為思考出發點的展覽,「簡單與複雜的弔詭」,將於10月2日~5日假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數位創意資源中心開展!
參展作品全部以 DBN (Design by Numbers)這個只有二十幾個指令的軟體為基礎去發想,創作者在揚棄追逐工具使用上的絢爛技法後,透過工作坊、演講、論壇等多重挖掘討論下,藉由十四件裝置、影音、視覺、網路等作品,重新思索數位創作本質與軟體程式的特性,進而具體體現了簡單卻複雜的新概念藝術。
「簡單與複雜的弔詭」軟體創作展緣起於國立臺灣美術館「數位藝術教育暨創作推廣計畫」的核心精神,藉由運用 Design By Numbers(簡稱 DBN)軟體,試圖找尋出數位美學中簡單的程式蘊含,並反覆摸索軟體創作中的深刻概念,如此從簡單出發,複雜操作,最後又回到簡單的表現形式,所蘊藏下的創作思維,值得觀賞者咀嚼再三。而在這十四件參展作品中,有捉弄視力測驗中觀感經驗的互動裝置作品、有反諷求神問卜社會行為的網路藝術作品、有充滿歐普藝術的視覺畫面卻是當機造成之效果的作品、還有結合 LED 裝置的視覺立體呈現,多樣貌的作品表現都以 DBN 軟體的程式為底蘊,運用易懂的程式繪圖而重新思考數位工具的使用本質,同時傳達出不同領域背景的藝術家與學生們在反覆想像力激盪與思維辯證後的創意成果。
本次展覽的創作者包含銘傳、中原、雲科三所大學橫跨設計藝術與資訊傳播的學生,以及國內新生代藝術家,如:曾參與第一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曹訓誌、參與臺澳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的陳長志、黃博志及新媒體藝術家謝明勳、宇中怡家等等共近35位創作者,其涉獵背景涵蓋藝術家與理工背景人員,充分展現出跨領域實務操作的合作經驗。
此外,展覽中另有一區將循環播放本計劃中多場精彩演講,講者分別為數位藝術史研究者駱麗貞、旅美藝術家葉謹睿、國際新媒體策展人鄭慧華及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等。
〈簡單與複雜的弔詭〉展覽主要的概念延續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數位藝術教育暨創作計畫的核心精神,以簡單的程式工具嘗試複雜的程式創作訓練,希望應用數位媒體的創作者,能夠從簡單的程式碼對應幾何造型出發,延伸至逐漸精準的控制程式碼,發展出複雜的控制技巧,應用 DBN(Design By Numbers)這樣的敘述式程式語言,僅有二十餘個指令,看似簡單的工具其實要邁入複雜階段是需要更大的警覺意識。
數位藝術經常面對的質疑是除了媒體特性,藝術的本質似乎都被絢麗的互動或是視覺給掩蓋殆盡。
〈簡單與複雜的弔詭〉展覽中,不希望為互動而互動,從簡單的程式工具出發,透過跨領域的創作者們協力合作模式,經由初階的工作坊、進階的工作坊、講演、論壇等多重的孕育下,創作者們思考軟體程式的特性與藝術創作的呼應,縈繞複雜的思索後,回到簡單的創作精神與形式上。
但如此線性的策展方向,從簡單出發,複雜操作,最後再回到簡單的形式與意義,其中蘊藏許多數位藝術創作簡單與複雜衝突的弔詭,值得觀者思考玩味。
(活動及展期: 2007.10.02-05)
關鍵雲:簡單與複雜的弔詭、軟體藝術、曹訓誌、陳長志、黃博志、謝明勳、宇中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