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數位藝術脈流計畫:脈波壹「身體•性別•科技」數位藝術展 林珮淳策展人的話

摘錄自: 林珮淳(2010),策展人的話台灣數位藝術脈流計畫:脈波壹 「身體•性別•科技」數位藝術展,頁4-5。新竹:台灣科技藝術協會

「科技」在歷史中,可以代表人類當時代的技術突破、新的媒材研發以及因而帶出的嶄新思潮與驅勢,如攝影術的發明即是當時代的最新科技,而它帶給人類的影響層面是遠超過照相機本身的意義,從攝影、錄影到今日的電腦科技,或從機械、電子、到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皆喻表人類生活與思想的變革,具敏銳創造力的藝術家,則迫不及待的去轉化此科技為創作媒介與觀念,如未來派對動態時間的詮釋,在影像上獲得實踐:機動藝術也在機械引擎出現後被建立:電子、錄像、電視、傳媒、數位科技、電腦和網際網路等科技問市後,多元的藝術風格前撲後繼的蓬勃發展,因藝術家不但應用科技為表現作品的媒材,也因著科技的衝擊提出獨特的創作觀,如 Cindy Sherman 的攝影作品,即再現女性身體被大眾媒體科技物化的現象:Barbara Kruger 也以媒體宣傳的廣告詞批判媒體暴力:Nan June Paik以電視機及錄像機創造錄像藝術之開端:Bill Viola 也利用數位影像探討身體、生與死的議題:《the telegarden)的作者Ken Goldberg 與 Joseph Santarromana 則以網際網路互動裝置,反思虛擬科技與大自然的對此。足見「科技」在每個時代實踐了藝術家無限的想像力,也被建構成當時代的藝術新語言或批判的對象本身。

策劃「性别、身體、科技」數位藝術展乃企圖展現當代藝術家如何以數位媒材提出多元的創作觀,同時也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紀錄台灣數位藝術的全貌,因此特别邀請廖新田、陳明惠、邱誌勇、駱麗真與曾鈺涓共組策展團除。初步討論的議題有「身體 •性别 •科技」、「自然與非自然」、「空間與媒介」、「流動與時間」、「隱喻與叙事」等,但由於空間有限而決定以台灣數位藝術年表的互動平台,以及系列性的展覽作逐步的呈現,以彌補作品缺漏的遺憾。

現場實際展出的作品乃由策展團隊共同推薦,因此出現策展人也是參展人,由於考量當代藝術家都具有多重角色而決定保留名單,如曾鈺涓除了是網路藝術家也是數位藝術研究學者:駱麗貞在創作與教學之餘,也投人台灣數位藝術年表的研究,相信從創作者角度來策展可以有別於純研究的學者觀點。另外,邀請女性主義藝術學者陳明惠是因她可加人「性别」的觀點,如她策劃的「0&1數字空間與性別神化」國際展即提出兩性就如電腦的0與1關係;邱誌勇在數位影像與傳播藝術的研究專業上可為台灣數位藝術脈流計畫把脈,而廖新田則可從更宏觀的角度來檢視數位藝術的時代定位。

本人在此展的策劃觀點就是個人參展的創作觀點,如《夏娃 Clone》系列是我對科技文明將帶給人類災難的危機預言,從我早期的數位圖像再現人工自然的假象,到近期利用數位影像、互動程式、Hologram 批判人工生命的虛擬。參展藝術家中同樣對科技提出反思的作品有郭慧禪的《泡泡人》,她認爲重腦科技的普及,龐雜的訊息讓人陷入隨時會落伍的恐懼與焦虑中;宇中怡的《失焦 – 耳語》則反射出了當代人處於數位資訊媒介裡多重視窗映射的迷離幻境與焦慮。因此,在所有展出的作品皆涉及「身體 •性别 •科技」的其一、其二或三者皆有交集的議題,讓觀眾看到台灣當代藝術家,如何因著數位手法才能完整表達他們創作觀的獨特作品。

在此特別感謝曾鈺涓從頭至終的全力投入,如企劃書的撰寫、作品的確認、補助的申請、文宣的設計、互動年表的製作、空間規劃及座談會的聯繫等,她的專業與敬業態度令人感佩與讚許。當然,感謝所有策展人、藝術家與座談主持人的參與,賴雯淑教授爲此展所撰寫的研究論文,台北藝術中心的協辦,以及文建會 、台北市交化局、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與台灣女性藝術協會的贊助與支持,期待集結眾人的努力能逐步完成台灣數位藝術脈流之系列計劃。最後,我願在此特別向已故的好友,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的發起人張恬君教授致上最深的敬意,她一生爲教育貢獻,影響眾多學子,是台灣科技藝術教育界最重要的學者、藝術家及教育學家之一,願藉此展紀念她的愛與貢獻。

(展期:2010.12.17-2011.01.23)

關鍵雲:台灣數位藝術脈流計畫:脈波壹、宇中怡沈聖博林珮淳、郭慧禪、陳威廷、黃博志黃建樺、黃怡靜、張惠蘭、曾鈺涓、葉謹睿、蔡海如、劉世芬、駱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