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新意–機械操偶計畫表演》《Puppet Experimental Project》

作者資料

作者名 (中) 在地實驗媒體劇場
作者名 (英) ET@T is established
出生年 暫缺
出生地 暫缺
工作地 暫缺
學歷 暫缺

作品資料

作品名 (中) 梨園新意–機械操偶計畫表演
作品名 (英) Puppet Experimental Project
作品類型
作品尺寸 依空間而定
媒材技術 偶、人與科技的模擬、反模擬、重置、再重置、腳色互動關係
創作年 2011
藏所 藝術家自藏
雲標籤 (關鍵詞)
展出紀錄 2011 「第六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越域」,剝皮寮歷史街區,台北,台灣
作品描述 《梨園新意-機械操偶計畫表演》試圖從具有閩南本土特色的梨園戲肢體程式出發,以一人一偶探討環環相扣的操縱關係。藉由偶、人與科技的模擬、反模擬、重置、再重置等角色互動關係,在形式上形成人操縱科技,科技操縱偶,偶操縱人的生態鍊,探討多層次的操縱動能如何影響環境的外在改變。
在藝術表現上,採用傳統戲曲(例如梨園戲)身段程式的原因—傳統戲曲音樂多採曲牌制,有一定的曲式變化。而傳統戲曲的身體程式多自模擬而來,梨園戲裡的十八科母(「科母」指梨園戲表演動作的基本造型單元),有許多是從生活模擬或提線傀儡的動作模擬而來,且規範嚴謹,經過世代的淬煉與陶鑄而傳承出特具風格的形式之美,在細膩之中又別具立體雕塑感。
去除戲曲的情節元素,肢體抽離出來而成獨立的創作語彙,結合機械、影像、聲音、光影、造型美術與真人的表演。
長期以來的戲曲研究裡,偶戲始終與戲劇有著伴隨演化的姐妹關係,究竟是戲曲身段模擬偶?還是偶模擬戲曲身段?經過歷代傳承與演化,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很難再找到真相答案,本製作在二十一世紀裡更進從一步加入科技元素,一個科技偶與現實世界裡的真人如何帶來超越時空的交遇,科技的即時性與傳統偶的被動性,可能形成的衝突與融合,再加上與人的現實互動,形成真實與虛擬的另一種並置對話。同時在製作上也是一個從工藝、表演到科技三種介面的融合演化。
本作品是具有台灣傳統美學基底的科技劇場。表演形式為數位科技結合舞台表演,融合戲劇以及舞蹈,以傳統梨園戲身段以及元素,佐以當代科技與現代化的美術設計以及服裝,讓真人與數位科技操偶的共同互動表演,主角為一人一偶,配角不限,舞台上呈現人與偶相互拉扯的控制慾望,使觀眾主觀認為人影響了偶,而在不經意間,卻發現人其實也被偶所影響,描寫人關係中相互想操縱對方的矛盾,而在不斷的拉扯影像後,是人是偶卻幾不可分。舞台上同時搭配洞簫與琵琶兩位樂師演奏難管音樂。
首創的機器操偶與人的互動演出,以數位科技操控的偶演出古雅美麗的動作,人與偶產生奇特的協調優美,卻又互相拉扯衝突,特別為偶與人一起演出所設計的動作以及舞蹈,將使觀眾眼睛一亮。
數位藝術表演的跨領域本質,使得媒材、表現型式有著繽紛的多樣性,在創作過程中,攜手合作的各領域藝術家、工程師等執行者,也必須打破過去單一的創作思惟與習慣,透過更多的溝通與磨合來進行研發與創作。
本作品思考以「偶」做為原創點,除了它具有成人與孩童均有的成長記憶,偶也是表演藝術裡除了歌與舞之外,最原始的一種藝術創作物種,在「操縱」與「模擬」的技術之下,發展成各文化裡的傳統偶戲表演。而在網路世代裡,虛擬的動漫人物更成為許多商品的代言,或自成一格的經濟商機,以虛擬之「偶像」介入現實的消費世界,人不斷創造「偶」來表達現實世界裡不能完成的幽默、歡樂與慾望。
藝術所研發出的控制技術,要比一般工業應用更為細膩,這也是此次選擇最精緻細膩的梨園傀儡做為實驗起點的原因,因為挑戰性及門檻更高。而這個控制技術,對自動控制產業具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有機會應用在工業上。
以發展「操縱」與「模擬」的技術為主體,以「偶」以及「表演」做為原創點,研發完整可靠的機械操偶系統以及相關配套的軟體系統,最終先以一完整表演節目為初期成果。
本作品以舞台動作捕捉科技為主體,以「表演」做為原創點,研發完整可靠的軟體系統,可以即時的捕捉人體動作,最終應用於舞台即時互動表演。以影像基礎的動作捕捉,可使表演者的肢體佩帶裝置減低到最少,以達到表演非物質化的目的,取得動作運動曲線後,可應用於燈光、音響、裝置、機械等等可能性。
圖檔規格 JPG
版權歸屬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http://digitalartfestival.tw/daf11/mechanical_tw.html
展覽簡歷 2011 「第六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越域」,剝皮寮歷史街區,台北,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