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盧藝
《靜噪 Quiet Noise》系列為王福瑞2012年創作的聲音裝置作品,為《電磁音景》以及《感知音景》兩件作品,於2012年9月於台北《就在藝術空間》展出。
《電磁音景》作品為數個因應空間大小及構成裝設的輕盈鋁框互動聲音裝置,由王福瑞利用技術以及錄音電磁波等方法,解構又再重新建構台北城市各處的音景,觀眾必須手持一個個客製白色裝置靠近鋁框裝置,才能聆聽到串流在一個個鋁框內細緻的聲音,而每個輕細鋁框內均有電流流竄,象徵了都市文明川流不息工業化的象徵。此作品的概念,王福瑞提到:『電力的發明,帶來第二次的工業革命,而電流在都市有如人體血管般的密佈漫流,若透過線圈將聽不見的流竄電磁波轉換成聲音,有如聆聽都市的獨特的電磁音景。我欲探討都市聲音與空間流離關聯,一個存在但不明的狀態。』
幾何形式的鋁框有如懸浮般在空間視覺中藏影,也符合王福瑞希望將作品回歸到聲音的本質上,聲音不是一個『配角』,而是被視為主角在舞台上舞動地呈現,聲音就是主體。一開始當觀眾拿著客製白色裝置,並不會聽見任何聲音,而當靠近鋁框主體慢慢滑動時,才會發現聲音從手中裝置竄出,每個鋁框都涓流不同的音景,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移動去感知外,當來到框與框的交界處時,又聽到來自不同框的電磁波聲音,電磁波聲音一般很難用耳朵聽見,但在王福瑞利用特殊的錄製技術下,作品有如長著靜脈的活體,把都市裡一些不曾被注意到的聲音,一一被明確了出來。
捷運的關門前的警示聲,角落提款機的聲音,公車與廣播的電磁波….等四處的城市音景被清楚辨識了出來,熟悉卻又陌生的聲音充斥在我們周遭,但經過王福瑞重新詮釋後展現出另一種新聲音語言。
2017年一月在文化部駐巴黎台灣文化中心的協助促成下,《電磁音景》受邀至里昂國立高等藝術學院(ENSBA)參與名為「暸望者,法國-台灣聚焦」(Guetteurs, Focus France-Taiwan)的聯展,此聯展包含其他台灣知名藝術家:張永達、江元皓、林其蔚、王仲堃。而同一協辦單位: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Grame,也於接下來的五月於上海民生美術館,由同一位策展人James Groudon邀請展出,名為《世界不再有更多透明》的聯展。《電磁音景》在不同的空間與場域帶來不一樣的聆聽感官。
文章出處
盧藝(2017),王福瑞《電磁音景》,網頁: http://goodluyi.com/?page_id=2551
展出記錄
2012 《靜噪Quiet Noise》,就在藝術空間,臺北、臺灣
2013 《城市閃爍IV》展,柏林The Leap空間,德國
2013 《聲活》王福瑞個展,臺南兜空間,臺灣
2014 《台灣報到》,臺灣美術雙年展,臺中國美館,臺灣
2015 《文明魅影》展,卡西諾當代藝術中心,盧森堡
2017 《暸望者,法國-台灣聚焦》展,里昂國立高等藝術學院,法國
2017 《世界不再有更多透明》,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中國
延伸閱讀
關鍵雲
王福瑞、《電磁音景》、聲響藝術、互動藝術、人與環境、空間、電磁波、都會畸零音、靜噪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