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Rubbing the City: Beautiful Dirty Bubble》
作者資料 |
|
作者名 (中) | 崔廣宇 |
作者名 (英) | Tsui, Kuang-Yu |
出生年 | 1974 |
出生地 | 臺北 |
工作地 | 臺北 |
學歷 | 199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士 |
作品資料 |
|
作品名 (中) | 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 |
作品名 (英) | Rubbing the City: Beautiful Dirty Bubble |
作品類型 | 錄像藝術、行動紀錄 |
作品尺寸 | 長度:7分08秒 |
媒材技術 | 單頻道錄像 |
創作年 | 2012 |
藏所 | 藝術家自藏 |
雲標籤 (關鍵詞) | 社會與文化、身體與人類 |
展出紀錄 | https://www.kuangyutsui.com/eng/works/19 https://www.kuangyutsui.com/cht/works/19 個展 / SOLO EXHIBITIONS 2018年6-8月 「當代日常習作」,崔廣宇個展,双方藝廊,台北,台灣 聯展 / GROUP EXHIBITIONS 2023年1月-2月 「#關於我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双方藝廊,台北,台灣 2017年1-3月 「彼處此地」,Kuathalle Exnergasse WUK,維也納,奧地利 2016年11月-2017年2月 「彼處此地」,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2015年12月-2016年2月 「文化碰撞 穿越東北亞」,香港藝術中心,香港,中國 2015年6-2016年2月 「我想要做一個夢」聯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4年9-10月 「再現代-武漢第三屆美術文件展」,湖北美術館,武漢,中國 2014年7-9月 「這個夏天我們愛影像」,佩斯畫廊,北京,中國 2013年10月-2014年1月 「返常-2013亞洲藝術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2013年8月 「2013紐約亞洲新媒體藝術節-微型城市」,Stephan Stoyanov 畫廊,紐約,美國 2013年2-5月 「亞洲向前走:藝術新網絡 2004-2013」,威靈頓城市美術館,威靈頓,紐西蘭 2012年9-12月 「藝想世界」2012關渡雙年展,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 |
作品描述 | 在這個行動紀錄裡,我製做了一個利用汽車排氣來驅動的泡泡機,目標是要把一輛輛載著乘客的公車(遊覽車、卡車…)變成了靠著廢氣運轉的行動泡泡機,透過車輛在城市中的來回穿梭、摩擦出一個包覆著骯髒空氣的美麗假想。就如同充斥著我們日常生活的其它事物一般,我樂觀地將這不完美轉化、粉飾成為一場夢幻的街頭泡泡秀,同時透過這個象徵性的對比在提問著,在我們眼前這個被漂亮說詞所包覆的當代生活背後,到底是什麼在塑造和驅動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是否還有能力去想像,甚至創造自己與這些生活系統的關係。
這件作品是延續過去作品裡以行動介入社會環境的方式,從社會實驗的角度進一步探索都市環境與當代生活的邊界,並試著將這種揭露隱藏在都市生活中可能性的測量。在這裡我開始把接觸的目標放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社會工具與儀式上,希望透過這種近距離的碰觸,把我們對於當代生活的質問進行某種樂觀的轉化,並將其鉗入我們所熟悉的生活系統裡,來檢驗這個與當下生活維持著想像關係的操作,是否可以提供我們一個撫觸現實,同時又能移轉既有社會系統的框架來獲得生活實踐上的可能。 For this video, I first created a bubble machine that runs on the exhaust of buses. The goal was to transform these passenger carrying city buses, tourist buses, or trucks into mobile bubble machines that criss-cross the city, coating the dirty city air with the beauty of imaginative possibilities. Similar to the various objects that fill our daily lives, I am optimistic that through this transformation and whitewash, this imperfection can in fact become a street bubble show reveri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is symbolic contrast, I try to ask: Behind this sugar-coated rhetoric of modern day life, what is it that ultimately shapes and drives our lives? And do we have the ability to imagine or even creat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system of life and ourselves? This work can be seen as a continuation of past works in that I personally involved myself in the very social environment I was hoping to comment on. Com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social experiment, I have attempt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boundaries of our urban environment and modern life, as well as use the resulting measurements to uncover the possibilities hidden within our modern landscape and lifestyle. |
圖檔規格 | JPG |
版權歸屬 |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 https://www.kuangyutsui.com/eng/works/19 https://www.kuangyutsui.com/cht/works/19 |
展覽簡歷 | https://www.kuangyutsui.com/eng/about https://www.kuangyutsui.com/cht/abo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