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鈺涓
光在藝術史中,始終有其重要性,而光在科技藝術的表現形式中,更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在數位藝術創作中,「光」是作品的創作媒介;作品表現的主題;也是參與者互動的介面。藝術家透過光的美感形式,在光的捕捉與閃動中,以呈現意象。然而光絕非僅是美麗,透過光,藝術家建構訊息場,並在此場域中,傳導並轉譯訊息,觀者在觀看與互動參與中,參與創作者所創造的世界。此訊息場,是以「光」作為元素構成,以「光子」作為電磁波傳導的載體傳遞訊息,因此,透過光所建構的訊息場,是訊息傳導、傳訊與回饋的場域。
【光子+- 2011新北市科技藝術國際交流展】以三種議題:「光」建構的擬生物回饋系統、「光」之訊息傳遞與轉譯的生命訊息、捕捉生命訊息「光」之再現, 詮釋光、電等訊息的流動意識,所產生的訊息傳導,以及傳導中所產生的訊息轉換之狀態與揭露。【依「光」而存在】則將「光子+」的系統概念,再次從視覺討論,擴張並探求在此傳導中,因為訊息傳遞與交換所建構的系統中,參與者遵循著藝術家所設定的程序規則,參與、觀看、理解並感知作品,卻又在此過程中,將觀看經驗從視覺抽離並融入系統與程序中的異化經驗。在此系統中,「光」不僅僅是視覺之「光」,更擔負著傳遞訊息的功能,訊息透過光傳遞、也透過光創造了辯證與思考的空間場域。
陶亞倫《終結歷史之光》以光構築的介質,讓參與者的身體成為介面,在穿透卻又流動的光牆中,流動與多變的「光」,呈現沒有開始與結束的永恆不斷形式,觀者成為共創者,卻也被「光」切割並呈現漂浮的形貌,在光子浮動的虛幻中,失去視覺辨識的主宰能力。王福瑞《聲點》以數百個頻道的發聲體組成,以光點與音訊構成訊息場,召喚自己也召喚他人內在的經驗世界,塑造彼此共享的訊息空間,聲音訊息在亂數控制下,在此起彼落的聲音竄射中,形成不規律和諧的共鳴但又孤寂與疏離。光與聲響在空間裡,成為作品的主體,而置身於此訊息場中的觀者,進入一種「超驗的意識流狀態。」丁建中《空屋》中,以攝影鏡頭凝結「光」所存留的時間軌跡,「光」成為存於空間的虛幻主體,只有曾今此在的虛幻證實,而光環讓廢墟空間的存在形貌顯得變異,漂浮移動的光環,破壞了知覺記憶的慣常性。
從事理論生物物理學研究的波普教授(Fritz-Albert Popp)在80年代提出光子作為生命能量的意義,認為人們吸取二氧化碳,排出水份,並且將「光」:電磁波,儲存起來,而攜帶電磁波的載體光子,則被身體吸收,成為我們體內一切分子的驅動力量。藝術訊息的傳導,以光子為載體,讓系統成為具能量的訊息場。以光作為藝術創作系統的元素,數位不僅僅是一種透過符號編碼之影像與資訊再現的工具,而是人類的一種新的溝通語言,在此語言空間裡,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被表達,透過編碼重新建構數位時代的主體性。(Leavitt, 1976)
陶亞倫《終結歷史之光》、王福瑞《聲點》、丁建中《空屋》,皆以光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但此光卻非「光」,而是喚醒觀者知覺,並且提醒觀者自身存在狀態的訊息之光。「光」成為創作主體與語言媒介,作品依「光」而存在,觀者也依「光」而重新塑造自我存在的樣貌,讓觀者以自己的身體為介面,感受光所建構的訊息場,並重新建構光之隱喻。、、、
【光子+ – 2011新北市科技藝術國際交流展】聚焦「光」的意象,深入地討論「光」的載體「光子」,廣邀來自法國、加拿大與台灣藝術家,透過三種議題:「光」建構的擬生物回饋系統、「光」之訊息傳遞與轉譯的生命訊息、捕捉生命訊息「光」之再現, 詮釋光、電等訊息的流動意識,所產生的訊息傳導,以及傳導中所產生的訊息轉換之狀態與揭露。
光之擬生物回饋系統
羅禾淋與陳依純合作的《光林-深之淨土》作品是具微呼吸律動的人造生物,以光造舞動的方式回應參與者的觸碰。黃致傑的《聽覺生物》感應聲音起伏的律動變化,啟動光影變化的聽覺生物,以呼吸聲音傳達具生命叁式所創作的《聲音騎士-SJ》建構了群體微型震盪的聲音裝置,以光驅動形成集合型態的共鳴氛圍。亞雷希.麥爾的作品《桌上的休憩》日常物件筆與鉛筆轉換為互動介面的驅動開關,產生音訊與光的自發回應,宣示自主的存在狀態。江振維的《聲音物件-夏》裝置了四個演奏小舞台,以機械聲響合奏出夏天的蟲鳴組曲,搭配場域中光影的黑夜、白晝交替,進行一場人造的機械電子音樂盛會。
光之轉譯 符碼互動
李清照私人劇團的演出作品《露希安娜娜的晚餐》,以劇場表演呈現人與光的相互關係。展出iPhone手機應用軟體〈露希安娜娜〉與互動裝置〈露希安娜娜與光〉,邀請參與者一起捕捉與探索光的漂浮影像。
藝術家格雷戈里.夏通斯基的作品《我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自己》,以光掃描指紋紋路,轉譯為視覺訊息,變形創造出多變且具時間性的個人風景,成為立體的《冰島》。
金啟平與吳冠穎共同創作的《電子妖怪祭-對戰版》以悠遊卡資訊作為建構個人電子妖怪(替身)的依據,進行替身與替身的戰鬥遊戲。
生命之光再現
瑪麗-珍.穆希歐勒的作品《光之森:植物能量標本館》,捕捉圍繞在物體周圍的能量磁場,顯現生物體不再是穩固不變的恆常物件,而是具開放的系統與場域的動態組織。
羅惠瑜的《奇幻微光》系列作品則是透過光照技巧,以光誘發並創造夜間花朵的神祕氛圍,塑造出奇幻的場景,在幽暗卻又華麗的視覺夢幻中,傳達出神祕而詭譎的氣息。
參考資料
1.琳恩‧麥塔嘉(2011)。療癒場(蔡承志, Trans.)。臺北: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2002年)
2.Leavitt, R. (Ed.). (1976). Artist and computer. New York: Harmony Books.
3.終結歷史之光
4.創作者 / 陶亞倫
http://www.digiarts.org.tw/ShowArtworkTW.aspx?lang=zh-tw&CA_GROUP=W1&CW_NO=519
5.聲點
創作者 / 王福瑞
http://www.digiarts.org.tw/ShowArtworkTW.aspx?lang=zh-tw&CA_GROUP=W1&CW_NO=482
6.空屋Vacant Room
丁建中
http://www.digiarts.org.tw/ShowArtworkTW.aspx?lang=zh-tw&CA_GROUP=W2&CW_NO=548
文章出處:
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88689305649019/4_88689305649018;https://rainage.blogspot.com/2011/
展覽資訊:
[展名]:「光子+ – 2011新北市科技藝術國際交流展」
[展期]:2011年12月9日至2012年2月12日
[展地]:新北市美麗永安生活館
[策展人]:曾鈺涓
[展覽藝術家名單(臺灣)]:羅禾淋+陳依純、黃致傑、叁式、江振維、李清照私人劇團、金啟平+吳冠穎、羅惠瑜
延伸閱讀:
林倩綺總編輯(2011)。《光子+ – 2011新北市科技藝術國際交流展》。新北市 : 新北市文化局
曾鈺涓(2011) 。〈以「光」傳遞‧依「光」而存在〉。《藝術家》卷439 (2011.11)。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關鍵雲:《光子+ – 2011新北市科技藝術國際交流展》、光、科技藝術、曾鈺涓、羅禾淋+陳依純、黃致傑、叁式、江振維、李清照私人劇團、金啟平+吳冠穎、羅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