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遊記》《A Sound Journey》

作者資料

作者名 (中) 謝瀞瑩
作者名 (英) Hsieh, Olifa
出生年 暫無
出生地 暫無
工作地 新竹
學歷 2017 德國漢堡造型藝術學院,碩士
2009 德國呂北克高等音樂學院,碩士
2004 東吳大學,音樂學系,學士

作品資料

作品名 (中) 聲遊記
作品名 (英) A Sound Journey
作品類型 聲音藝術、聲光裝置、互動設計
作品尺寸 依空間而定
媒材技術 沉浸聲、多聲道、煙霧機、LED聲光互動、肢體感測
創作年 2018
藏所 藝術家自藏
雲標籤 (關鍵詞) 身體與人類、技術與創新
展出紀錄 2018.12.08~12.21「聲遊記 A Sound Journey」微劇場計畫,國立台中歌劇院,台中,台灣
作品描述 “空間本身是透過我們的身體感知去認識,而非意識去認知體驗,每個人的「身體」即是世界的中心。”
法國現象哲學家 莫里斯.梅洛.龐蒂
《聲遊記 A Sound Journey》將在歌劇院建築公共空間建構三組聲音裝置,每組裝置本身的聲音內容與結構形式皆根據空間的聲場與特殊動線條件衍生出特有的裝置設計。『聲』、『遊』、『記』分別作為三個裝置的命名,並取自然界當中的三種環境意象「聲:霧山谷」、「遊:森林道」、「記:古山洞」以自然空間的想像作為個別裝置型態發展的基本模型。聲音內容亦模擬自然聲景韻律作為聲音播放程序,以此呼應歌劇院建築本身仿生、自然、有機的創作概念。利用Ambisonics多聲道技術建構的沈浸式聲音裝置將展現不同以往的立體聽覺感知經驗,解放並超越現實,建構一個全新的世界體驗。
聲音藝術家謝瀞瑩與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合作,於歌劇院各個空間實地進行即興人聲實驗後,將人聲原音作為聲音素材,以電腦程序再製為環繞多聲道與互動感應的聲音裝置,變化豐富的人聲將結合科技再現,形塑空間之中無形且抽象的聲響穿流。
若在歌劇院內部具呼吸感的白色涵洞內,以多聲道置入富涵生命力的人聲表現,空間內的光影、溫度、身體移動與聲響彼此產生關聯與互動,經由聽覺的激化,彷佛可見無形音符在躍動、無數的聲點折射、流淌、切割、融化原有空間。
『聲』『遊』『記』分別作為三個裝置的命名,三個裝置之間並無一定的體驗次序,觀眾可於歌劇院空間當中自行選擇聆聽的位置與動線,以聲音進一步的探討空間內的時間性,突破固有音樂聆聽的身體固著狀態,且經由觀眾身體之移動重構個人感知空間的特有經驗與關係。
圖檔規格 圖一 JPG
圖二 JPG
圖三 JPG
圖四 JPG
圖五 JPG
圖六 JPG
版權歸屬 所有圖檔與影片皆為藝術家所有
版權歸屬 https://youtu.be/jPfQZtQc_k0?si=VAwHOnM9Bf5v-qqz
聲遊記 A Sound Journey – 空間人聲排練紀錄

https://youtu.be/F-u317HBXlU?si=ztwpEMtO7mtxU2Fq
台中歌劇院「聲遊記」人聲與多聲道裝置作品:『聲:霧山谷』

展覽簡歷 多聲道與互動聲音裝置/Immersive and Interactive
2022.03  《幻聲態:虛擬身體演奏方案(Dis)enbodiment in Tenses》獲選工研院藝術家進駐計劃ITRI@ARTS
2022.03 《看見光 Hear the Light》多聲道沈浸聲光作品獲選2022年ICMA亞洲線上展演
2020.11 《共感聲頻 The Liquid Sensation》腦波感應式聲音互動療癒系統
2019.11 《無界 Infinity》發表結合VR影像、Ambisonic多聲道技術,與穿戴式感測控制器的沈浸式音像演出 @ MOCA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2019.10 《聲洄 Melody of Motion》獲邀參與第十四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再轉存RTS:ReTranSens」@MOCA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2019.04 《聲洄 Melody of Motion:謝瀞瑩個展》觀眾參與式Ambisonics多聲道互動聲音裝置@DAC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2018.12 《聲遊記 A Sound Journey》三組遊歷式聲音空間裝置計畫@臺中國家歌劇院2018微劇場決選作品
研究計畫/Research Projects
2022.10  獲選科技部千里馬計畫國家獎學金,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Allosphere全像沈浸體驗研究機構進行研究訪問
2019.06《身聲虛實場:以身體動態與知覺感應創造形塑VR空間裡的聲音物件》高保真環繞多聲道與虛擬空間聲響表演實驗計畫獲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補助
跨界劇場/Theatre Works
2017.07 獲國藝會國際交流支持參與德國歐登堡現代音樂節Lange Nacht der Musik Oldenburg發表民眾參與式聲音表演作品「Each of Us」@Oldenburg, Germany
2017.03 再度獲國立台灣美術館邀請企劃跨界表演工作坊與製作特展「聲。形。體:將身體作為裝置」美術節場域式開幕演出@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6.03  獲國家兩廳院邀請參與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2016,擔任賴翠霜舞創劇場「發聲 Sound, Body, Memories.」聲音設計與指導/現場演奏@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2014.12  獲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邀請,為國際聲音裝置展「生物律動」製作開幕演出「迴聲城市:未來Future Echoes」,任藝術總監與聲音設計@台北士林區,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2014.03  獲國立台灣美館邀請為美術節開幕系列活動進行大專院校聯合表演工作坊教學計畫,並製作開幕演出「抽象三面體:幾何、極簡、隨機」@台中國立美術館
聲音設計/Sound Design
2021.04  台灣文博會花蓮縣館「據說考古隊」展場沈浸多聲道聲音設計
2019.11  歌劇院新藝計畫「你的城色」沈浸環景作品聲音設計
2017.10  作品「未竟之境Non-Ending-Space」獲邀於WOCAT 2017國際電子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發表,獲知名外賓FM合成器之父Prof. John Chowing之高度讚賞
2017.10  InTW Dance Studio舞影工作室參與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四氣五味」聲音設計與指導
2016.03  獲兩廳院邀請參與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2016,擔任賴翠霜舞創劇場「發聲 Sound, Body, Memories.」聲音設計與指導/現場演奏@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聲景裝置/Soundscape Installations
2017.12 台灣社會學年會邀請創作聲音裝置「心境Die Stimmung 天主教輔仁大學
2015.02 捷運站地景聲音裝置計畫「台北有聲捷」@國立台灣科教館、台北市捷運局
2014.02 在地導覽結合地景聲音裝置創作「蓬萊町音景走讀」@台北市文化局大同區社造專案
實驗電聲/Live Electronic Performance
2018.12  參與藝術家鄭淑麗策展|再基地|《Sleep 79》 給資訊產業勞動者的聲音療養院,AMRS噪聲、腦波訊號與環繞聲場聲音演出@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2016.08  實驗跨界創作邀演「莊周夢蝶」,默劇x器樂電聲@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2015 09  失聲祭Lacking Sound Festival 94:與日本聲音藝術家臼井淳一Junichi Usui合作即興聲響@台北。月見君想
2015 03  失聲祭Lacking Sound Festival 99:「迴放,那些親密的過往」卡帶播放機+多聲道電子音景+幻燈片投影@台北。噪咖
2014.11 《即時興樂 Improv Now!》雨果‧文森 Hugues Vincent X 謝瀞瑩 Olifa Hsieh X 芦刈 純 JunAshikari@新竹江山藝改所
2014.09  受邀參與韓國安山Asia Art Festival,與濟州島民族音樂家合作創作演出
2013.06 「界內介外INOUTSIDE」行動通訊x電音採樣即興x行為表演@ Instant42 Space
2013.05 「鬼唱詩班」電音x詩 @清華大學、紀州庵玩書節
2013.04  同流膜跨域「源:圜」即興電音x舞踏x紙雕裝置@台北覓空間
2013.09  Impro.453聲想劇場首部作品「覓工場Exploration Mill」參與台北藝穗節獲最佳跨界演出團體獎
2010.09  即興電音結合行為肢體演出「我從一走到一Ich laufe von 1 bis 1.」@Gedok, Hamburg, Germany
2009.09  德國漢堡Triade現代舞中心,即興音樂家

連接

個人網站、延伸閱讀

http://olifahsieh.net

台中歌劇院「聲遊記」節目介紹
https://www.npac-ntt.org/program/events/c-u01VvOEmNSw

台中國家歌劇院(下)— 從空間衍生的音樂
https://collection.news/thestandnews/articles/8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