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民 墟 全像攝影裝置 1994 (左);玻璃天花板 全像攝影裝置 1994-96 (右)

取自 https://www.yaojuichung.com/DynamicContent/PDF/articles/magazines/m200306_03_cn.pdf

靈魂不過是個虛幻的瞬間? 談林書民的影像創作

作者/姚瑞中

藝術從某方面來說是一種幻覺,它可以通過現實世界的途徑帶領我們進入非現
實領域,也可以藉由超越現實方式營造一處烏托邦。然而,真實是一個幻影嗎?還
是幻影本身已取代了真實?當一切皆如夢幻泡影,藝術的存在不也是一種服膺於此
的假象?若說外在的一切皆為假象,而藝術服膺於此假象,那麼什麼才是藝術的眞
實?或者,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真實,一切都是幻象、一切都在不停的變化中快速消
亡。

林書民(1963-)歷年來的作品都圍繞在虛實的辯證關係,透過各種形式的空間
裝置手法,進一步探討人與人在現今社會中的某種疏離狀態。1994年的作品「墟」即是他早期探討此現象的一個例子,林書民在展出現場的地板上堆放著一堆破碎玻璃,隱約可以見到人臉隱隱浮現,並應用「雷射立體影像」[](Hologram,又稱「全像攝影術」),將平面化的三度空間影像,轉為一種虛擬的立體浮像。在討論這件作品前,我們先要瞭解一下什麼是「雷射立體影像」?簡單的說,就是將實物本身透過雷射光特有的「同相位」、「干涉性」等技術,所產生的一種視覺立體幻覺,普通攝影技術是藉由某種光源照射被攝物的反射光,經過透鏡在照相機內結像再感光於底片之上:「全像攝影術」與此相反,並不使用照相機,而是先用鐳射光將被攝物照明使其反射,再將來自於同一光源的鐳射光(參照光)重疊於此反射光,使其發生干涉作用,再將底片於此位置上進行顯像,透過「全像攝影術」看到的被攝體是三次元的,只要改變眼睛位置,影像本身也就會稍微改變形狀,乍看之下宛若立體一般,不過由於技術限制,所有色彩都是單一性發色,而無法達到色彩的忠實再現。

地板上這些破碎玻璃照出的人臉靜默注視著觀眾,在觀看者視覺移動的瞬間中
出現又消失,破碎的「發散物』(玻璃)不但加強這層疏離氛圍,破碎的人臉也猶如
鬼魅般地圍繞在四周,造成一種不確定的疏離感圍繞在觀眾身旁:這些破碎的玻璃
也同時反映著觀眾被分割的面容,猶如傷痕般的訴說著每個人曾被粉碎的自我,藉
由這件作品,林書民試圖拼湊出一張面目全非的面容,而我們卻往往在不斷破碎的
自我反射中找尋自我認同;而這堆被粉碎了的鏡像,似乎也宣示著一個無法準確
再現的自我真實,以及一個被粉碎了的虛幻世界。

1994-96年的作品「玻璃天花板」,是林書民製作的另一件空間裝置,也是他應
用「雷射立體影像」的代表作。林書民將一片片帶有雷射立體影像的正方形玻璃崁
在地板上,構成一個暗黑的空間,此空間雖然乍看之下空無一物,但當觀眾進入空
間內低頭一望,會看到一尊尊人臉朝上仰望著觀眾,許多觀眾往往嚇了一跳,怎麼
會有人躲在地板下偷窺。在此,雷射立體影像非常逼真而寫實的「再現」一個客觀
的真實,卻也不可避免地被科技封存在一片片扁平的符碼影像世界之內,永遠也逃
不出這個幻影天堂:當光與靈在現場碰觸的一瞬間,它殘留的不僅是一個幻像,
「雷射立體影像」剖開我們殘留於視網膜上的肉身,並釋放出真正的靈魂。

同樣概念與手法也可以在1999年的「表面張力」一作中見到,但不同的是,林
書民上一件談的是「人體」的虛擬幻影,而這件作品則談的是物相實存問題。在這
個由八件透明玻璃瓶所構成的場域內,可以看到這些「承載物』上映出了花、魚、
西洋棋盤…像,它們都來自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林書民意圖藉由這些平凡
的日常用品,來拉近觀眾與藝術的距離,並讓觀眾訝異於內含其中的幻覺影像,而
所有的這些影像皆來自於真實世界的「拷貝」(copy);換句話說,他試圖以虛擬影
像來取代原本的「真實物」,一個永遠不會被毀滅與消亡的「幻影」,他揭示了所有
生命體(承載靈魂的軀殼)就如同這些沒有內在靈光的「承載物」,雖然栩栩如生但
卻是行屍走肉。林書民賦與這些「承載物」的內容,不僅僅在於「再現」一個真
實,卻也因為過於真實而取代真實,而成為「超真實」(Hyper-Reality)。這類「超真實」只存在於感官的接收系統之中,若失去了感官憑藉,結果將會是一場如夢似
幻的「虛無」,面對此種扮隨著「超真實」而來的虛無與冷漠,就成為他日後發展
「透視諸神」(2001)這類「超驗界」議題的前因之一。

除了在正式場合發表的作品之外,林書民也積極地將藝術帶入公共空間之中,
比如 2000 年的作品「魚兒魚兒水中游」,也是根據「全像攝影術」原理製作的一件
公共藝術作品,林書民將數片雷射立體影像的圓形玻璃在地板上,構成一個「S」
型線條,配合一些環境音效,在板橋市捷運站內吸引了来往的過客,在繁忙的來來
去去當中。當觀眾等待來車而低頭一望時,會看到許多魚蝦在圓形小池子中浮游,
還有花朵等美植物被封存於此,它們栩栩如生地立體綻放,非常逼真而寫實的「再現」一個客觀真實,卻永遠也逃不出幻影的誆咒:就如同人類現今處境一般,在
追求科技發展的同時,卻也往往犧牲「自然」這個寶藏,若我們不反省思考濫用自
然的這個嚴重問題,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我們只能用科技瞻仰自然,而不是從自然
中享用科技。時至今日,人們以自身力量創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科技文明,也野心
勃勃地意圖以科技力量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甚至以科技求取永世不滅的可能,然
而與無窮盡穹蒼相比,什麼是永垂不朽的生命?什麼又是萬壽無疆的肉身?

延續對於特殊光源的探討,林書民1999年的作品「透視諸神」系列[],則使用
了廣泛運用於醫學上的「X光」做為創作媒界。他挑選了許多資本主義的代表物件
與玩具,例如:芭比娃娃、巴斯光年、米老鼠…等,並在所有的標題上一律冠上
「聖」(St.)這個字,再將它們以「X光」照射,最後以醫院常見的燈箱展示這些「X
光片」,並面對面地掛於二旁牆上一字排開,構成一處宛如幽禁的解剖室。林書民拍
攝這些物件的企圖是什麼呢?表面上看來藝術家意圖以物理上的透視概念,一窺所
謂當代聖像之真實內在,然而實際上正如我們所見,除了空洞的內在機械構造之外
什麼也看不見。這些被他挑選的「名牌」或「聖像』並不具有實際的高度價值,而
是透過這些「物品」,檢視流行文化中的「名牌」與「聖像」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

誠如此件作品所欲傳達的意涵,消費體制製造了一些偶像以補償我們現實上的
自我失落,透過金錢買賣,我們立即可得一個「替代品」,雖然這些收集物都是一種
交換價值下的假象。但林書民真正的意圖,是以「透視」的眼光來檢驗現代人(尤
其是生活在跨國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我們通常以為生活的價值觀是來自於某
種思想與信仰,然而事實上這種價值觀、甚至人生觀,在資本主義發達的現代社會
中,大多是被整個消費體制操控與宰制,無論是早期的米老鼠或酷斯拉,都是為了
消費而被製造出來的「產物」,廠商為了刺激消費就必須塑造其神聖地位,並不斷地
推陳出新,它們在商業操作法則下都預設了一個「保用期限」,換句話說,所有的
「產品」在生產線上早已預設它自己的「死亡」,並註定成為它自己不要肉身的遺
骸,並以此遺骸保有它神聖的光環。林書民以「X光」檢驗它們的「肉身」,以醫學
上診斷的形式宣判它們的死亡,也同時宣告這是一個流行文化工業與跨國企業統御
一切的時代,他採取這種歌功頌德、以毒攻毒的創作策略,藉由賦予物件無上的榮
耀,顯現當今社會上眞神的退位與信仰的失落。

近年來林書民更將注意力放在「錄影裝置」(Video Installation)之上,在「發
光的城市」(2000)一展中提出的作品「窗一窺系列I」,則探討現代都會男女的孤
寂情慾與偷竊慾望。在台北縣板橋市火車站內,他將整個展場封閉只留一個出入
口,在碩大的牆面上放置20台彩色電視機,內容是各國人種獨處的錄影影像,有的
在上廁所、有的在睡覺、甚至有人在自慰、並且投影一個龐大的影像在背後牆上,
在現場音聲的搭配下,形成一處情慾隱隱蠢動的場景。這個背景影像是一個月黑風
高的深夜,月亮從盈到虧慢慢地由牆面左側向右側移動,而一隻龐大眼睛則默默地
瞪著這些孤男寡女:另一邊走道的櫃台上則放置許多雙筒望遠鏡供觀眾窺視,眺望
二十位多元族裔都會人士的獨處生活片段。

這個空間就如同打靶的場地結構,望遠鏡如同一支支瞄準目標的「武器」,走道
背後尙有許多小形液晶電視機播放著眼睛特寫,其用意是當觀眾偷偷窺視別人的私
生活時,也被背後這些眼睛所窺視。整個展出現場籠罩在一片肅静的深沉氛圍中,
然而就在偷窥者看的津津有味時,龐大的投影畫面上伴隨著一隻超大的眼珠,突然
發出巨大的聲響,讓這些處在暗處的偷窺者嚇了一跳,也讓他們瞭解自己不但不是
一位偷窺者,同時也被設計成一位被不知名力量所偷窺的「被偷窺者」。

一般而言,「窺視」這個動作代表了對現實中自我的不滿與一種逃逸的渴望,
在這個猶如靶場的空間內,透過「獵」與「被獵」的生存遊戲,來指涉現代社會中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鬥爭:而這一支支望遠鏡,不但象徵著一個『出口」也同時暗示
了一個「入口」,一方面渴望被看穿或看透他者,另一方面也封閉任何物質上接觸的
可能,它是一種意圖親近卻又刻意疏離的折衷方式,是現代文明社會的一種薄膜般
的「鏡面現象」:也就是說,無論是充斥於生活周遭透明而冷漠的玻璃、螢光幕、
眼鏡、透明塑膠製品、或者是女用絲襪、面膜、保險套,甚至在此作品中選用的望
遠鏡,基本上都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特質,不但阻隔了所有真實的接
觸,也排除了各種情感的交互流通。因此,透過這層「薄膜」,它們都不約而同的成
為一個遙遠卻又貼近的幻影,而我們都在層層幻影中,互相遙望、偷窺著各自孤獨
的身影,以滿足失落的真實。林書民透過虛實辯證與影像指涉,來暗示一種重返的
可能,並藉此召喚那無可名狀的失落之物,雖然此「他方」(other)註定失落,卻
也在此間不停的辯證過程中,尋求一個被許諾卻又遙不可及的烏托邦。

林書民2001 年以「玻璃天花板」,代表台灣參加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高千惠策展),今年(2003)更以「心感地帶」(Limbo Zone),獲選為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策展人,在持續不斷創作與跨足策展之間,旺盛的活動力與慎密的企劃能力更將台灣當代藝術推向國際舞台,林書民也期待透過「新媒體藝術」 (New Media Art)的實踐,將藝術擴張至一個精神與科技對話的界域:無論影像是否到頭來還是一個幻影,它正以快速的狂潮滲透至各個創作領域當中,互為所用的開展新的語法及世界觀。

而這只是個起點,新的天堂在那裡等著你,雖然我們從沒見過真正的天堂!

注釋

1使用鐳射光此種具有干涉性之光源的一種攝影技術。1947年由英國的物理學家珈鮑爾(Dr. Dennis Gabor)所發明,但直到1962年雷射光發明後全像攝影才真正成形。全像攝影所使用的雷射光和一般的自然光源不同,由於鐳射光所經的距離非常遠,且其相位整齊劃一,所以具有強烈的干涉性。它有不同形式與種類,包括:「反射式全像片」(Reflection Hologram)、「穿透式全像片」(Transmission Hologram)、「彩虹式全像片」(Rainbow Hologram)、「積成式全像片」(Integral Hologram)與「數位式全像片」(Digital Hologram)。

2 此系列計有:聖·芭比(St. Barbie)、聖·米老鼠(St. Minne)、聖·酷斯拉(St. Godzilla)、聖·凱蒂貓(St. Hello Kitty)、聖·天線寶寶(St. Teletubbies)、聖·巴斯光年(St. Buzz Lightyear)、聖·貝蒂(St.Betty Boop)、聖·皮卡丘(St. Pokimon)、聖籤語阱(St. Fortune)、聖·威而剛( St. Viagra)、聖·麥當勞(St. Mcdonald)、聖·肯得基雞(St. Kentucky Fried Chicken)、聖·滑鼠(St. Mouse)、聖手(St. Hands)、聖迷你人(St. Minime)、聖嬰(St. Baby)。

文章出處

姚瑞中 (2003)。靈魂不過是個虛幻的瞬間–林書民。現代美術108(06),24-31。

取自

https://www.yaojuichung.com/DynamicContent/PDF/articles/magazines/m200306_03_cn.pdf

關鍵詞

林書民、姚瑞中、雷射藝術、光藝術、雷射立體影像 (Hologram,又稱「全像攝影術」)、全像攝影裝置、「墟」、「玻璃天花板」、「表面張力」、「魚兒魚兒水中游」、「透視諸神」系列、「窗一窺系列I」

延伸閱讀

吳鼎武(2002)。從林書民的雷射全像藝術看臺灣雷射藝術的發展。藝術家,324(05),458-461。

楊明鍔 (1996)。林書民的視覺劇場,現代美術,66 (06),67-68。

https://archives.tfam.museum/exhibit/exhibit_view.jsp?number=EXH-00764

余珊珊 (1999)。御光而行的魔幻術士–看林書民的雷射立體藝術。新朝華人藝術,13(10),74-77。

林書民 (2001)。以光作畫: 林書民。台北: 田園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