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灣數位藝術網
FABLAB Dynamic,動態自造實驗室是由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所組成的團隊,當初組成的概念主要是取自於美國MIT FABLAB,將它延伸至臺灣,希望透過跨領域、共創、開放源碼(open source)、開放設計(open design)等整合的方式來推廣數位自造,並提供臺灣創作者一個自造的空間。
Q:請簡單介紹動態自造實驗室這個團隊以及這次計劃的運作方式?
A:FABLAB Dynamic,動態自造實驗室是由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所組成的團隊,當初組成的概念主要是取自於美國MIT FABLAB,將它延伸至臺灣,希望透過跨領域、共創、開放源碼(open source)、開放設計(open design)等整合的方式來推廣數位自造,並提供臺灣創作者一個自造的空間。而這次的展覽主要是聚焦在「共創」這個主題上,此次藝術節的主題:「創世紀」亦是圍繞在「共創」的概念上。近年來,我們觀察到愈來愈多的數位藝術創作不再是由一個人來完成,它可能透過網路進行創作、可能是一個open source的創作計劃。亦即,它是由很多人共同完成的作品。這些成員彼此之間可能不相熟識,對彼此而言,他們可能只是不同的帳號,但卻能凝聚在一起共同創作一個作品,同時這些作品也都能適時反映社會環境的發展。因此,希望透過這次的展覽,將我們對於這個現象的觀察導入,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些現象。
Q:可以請你談談共創文化的現象對於未來藝術發展,尤其是科技藝術的發展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A:以往的藝術創作過程比較像是極權的概念,因為完全遵從創作者個人的意志,這其實跟「共創」的思考模式大相徑庭。就共創而言,因為open source、因為網路的關係,大大降低了創作的門檻,而且當愈來愈多的人可以參與,也就能集合愈來愈多人的意志,這同時也打破了以往藝術的神聖性,而且也增加了藝術的廣度。我想這是共創最重要的精神。
Q:可以請你簡單說明所謂的「創作」與「藝術」之間的差別與意義?
A:現在當我們提到「藝術」時,大部份都是移植歐美的文化觀點,這個文化本身也許有很深的底藴,但是到了臺灣卻處於一種斷層的狀態。所以,在這次的展覽裡,我們試圖回到藝術的本質來談論何謂創作。就創作而言,不一定人人都是藝術家,但人人都可以是創作者。就此而言,創作牽涉到的媒材就變得相當多元,它可能是語言、聲音,而不一定是有形的創作,例如:網路上的代碼或是一個程式,這些都是一種創作。因此,當我們試圖在這個數位時代裡,區隔所謂的「藝術」與「創作」時,我們就必須先重新詮釋當代的創作精神,而非藝術的精神。我們團隊不斷的思考如何打破藝術的象牙塔,但這並非意味著要攻擊特定的主流藝術,我們所希望做的是重新回到藝術的本質上,重新思考如何讓藝術真的在生活當中蔓延開來,也讓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創作本能。
Q:請你談談共創文化與藝術之間的反思?
A:我認為創作是一件很本質的事情,但是在臺灣很多人賦予藝術一種神聖性,它可能有一定的門檻,需要專業的訓練、經過很多的評鑑等等,才能成為所謂的藝術家。但是在這個展覽裡,我們試圖以「創作者」來稱呼,因此,創作者可能包含歌手、作家、導演等等,他們或許不一定是藝術家,但他們卻都是創作者。所以,在這次的展覽裡,也許會出現很多不見得被稱為藝術的作品。但是這些都是對生活的反映,對社會現象的回饋。
Q:可以請你描述〈DNA計劃〉的創作精神嗎?
A:第一次看到〈DNA計劃〉時,我們都驚呼:怎麼會有人這樣做音樂?!這個計劃主要是透過創作者-強納森・達甘(Jonathan Dagan)提出某個想法,然後來自全球各地的人開始將相關的資源(source)寄給他,不只是聲音,也可能是一張照片、一段文字、一段影片、一些聲音片段等等,提供這些資源的人可能還會在他的網站上留言,建議創作者可以怎麼使用這些聲音。〈DNA計劃〉目前已經有四到五首製作完成的歌曲,每一首都有完整的製作過程。在這次的展場裡,我們甚至規劃一個工作室(studio),讓觀眾可以真正走入這個計劃,甚至在現場錄製一些聲音片段,而這些片段之後都可能成為〈DNA計劃〉下一首歌曲的一部份。同時,現場的聲音片段與影片也都在強納森・達甘的網站上同步播出。也就是說,這個作品的互動方式包含兩個層面:一、全世界的人都可透過網站看到這個展場的觀眾如何與這個計劃進行互動;第二個層面是觀眾所提供的所有的資源(無論是人聲、物件發出的聲音)都有可能回到〈DNA計劃〉的網站上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所以,它其實是透過一個平臺,透過強納森・達甘的音樂,讓觀眾與全世界進行交流。
文章出處:
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88570273972168/Chi
延伸閱讀:
關鍵雲:專訪、FabLab Dynamic、創客、社會設計、數位製造、台北數位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