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軌連作SB-1312》《Pendulum Photo Series SB-1312》

作者資料

作者名 (中) 蘇守政
作者名 (英) Su, Shou-Chen
出生年 1953
出生地 高雄
工作地 臺北
學歷 1986 筑波大學藝術研究科構成組,碩士
1976 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學士

作品資料

作品名 (中) 光軌連作SB-1312
作品名 (英) Pendulum Photo Series SB-1312
作品類型 光∕雷射藝術
作品尺寸 依空間而定
媒材技術 光線、攝影、暗房
創作年 1989
藏所 藝術家自藏
雲標籤 (關鍵詞) 蘇守政、光軌連作、感知
展出紀錄 1989 「蘇守政光軌造形展」,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臺灣
作品描述 二十世紀初期開始,「光線」有如繪畫中的色彩或雕刻中的量感一般,被當作造形的構成要素之一。畢卡索、莫荷里、那基、喬治、克別斯等具有多方面才情的造形藝術家們曾借助攝影或暗房技巧的媒介,進行一連串的實驗性活動,將其發展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媒體。而「Photography」一詞的原義為:「光的記錄」,確能印證藝術家的主要興趣原為如何表現光的現象,並非單純在記錄形態。

光没有固定的形態,因而能幻化無窮,經由物體或各種控制設備的仲介,可以呈現出形形色色的形態與色彩;色光的表情更是現代造形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

光軌造形的特色是以各種律動的感覺搖擺垂吊著的光源,再使用相機拍下其擺動的軌跡,形成的圖形基本上為間距整齊,鬆緊有緻的漩渦狀形態,呈現出知性構成之美;如改變擺動的感覺、相機的角度,以及光源的垂吊方式都會產生微妙的變化。其造形原理以大自然的引力與擺動的等時性為基礎,構造上酷似太極圖,與中國人傳統宇宙觀的視覺意象不謀而合。

此次展出的特色為,大部份作品中形態的生成並不完全委諸於繩索的擺動,在光源與相機之間放置以馬達旋轉,一定的間隔開有透光孔的轉盤,當轉盤的速度與擺動的速度處於同步狀態時,由於規律性的明暗相生,會出現由密集的平行線所構成,形貌變化繁複的抽象形態。另外,在鏡頭前加裝可增殖影像,機動組合成新形態的多面稜鏡,單位形經由規律的折射作用,幻化成構圖中的律動感,希冀在機械作用中結合普遍性的美感經驗。

節錄自:蘇守政光軌造形展(1989),頁6。

圖檔規格 JPG
版權歸屬 圖一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 蘇守政光軌造形展(1989),頁19。
展覽簡歷 https://www.itpark.com.tw/artist/bio/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