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功》《Inner Force》
作者資料 |
|
作者名 (中) | 林書民 |
作者名 (英) | Lin,Shi-Min |
出生年 | 1963 |
出生地 | 台北 |
工作地 | 暫無 |
學歷 | 美國紐約理工學院藝術系,碩士 美國紐約理工學院美術系,學士 加拿大溫哥華學院 |
作品資料 |
|
作品名 (中) | 內功 |
作品名 (英) | Inner Force |
作品類型 | 腦波互動裝置 |
作品尺寸 | 依空間場地而定 |
媒材技術 | 腦波互動裝置 |
創作年 | 2005 |
藏所 | 藝術家自藏 |
雲標籤 (關鍵詞) | 互動、影像裝置、腦波、潛意識、虛擬、真實 |
展出紀錄 | 2005-2006 「科光幻影‧音戲遊藝」科技藝術巡迴展,台北鳳甲美術館、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 |
作品描述 | 大部分我的作品系列探討的主題多在精神與心靈間存在與幻滅的界面等。近來,我熱中於催眠學的研究,也漸漸驗證長期所使用的媒材雷射立體影像作品所探討的真實與虛擬之間的關係與催眠學中意識與潛意識間的關係。
【內功】是件互動式的影像裝置作品,跨越現今普遍以手動操作電腦的模式,進入到下一個以人腦與電腦直接互動的未來新趨勢。它利用腦電描記器( EEG )偵測,在接收到參與互動的兩位觀眾腦中的α後,以數位頻率分析α波強弱度的結果來將意念轉換為畫面。每隔5秒鐘,電腦會從參予者上接收腦波資料,不斷同步記錄這兩者的腦波變化,來啟動 互動影像。觀眾焦慮或是放鬆的情緒就會反映在象徵潛意識投射的池塘中。兩者互動雖具遊戲性卻無輸贏的惡性競爭,呈現了成、住、壞、空 的循環。而其他圍觀一旁的觀眾透過池塘旁的感應器偵測也同時參與了互動過程,較多人圍觀的那方將會引起風吹動蓮葉的影像,或是池中水 位高低變化的現象。 |
圖檔規格 | JPG |
版權歸屬 |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科光幻影‧音戲遊藝」科技藝術展專輯 |
展覽簡歷 | 個展 2006 國際攝影中心,紐約 2003 柏特立美術館,美國 2001 台北市立美術館,突森美術館,利桑那州,美國 2000 愛德華卡特畫廊,美國史帝芬更畫廊,紐約 1998 別徑美術館,紐約 1997 伊麗莎白畫廊,紐約 1996 台中省立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 1994 456畫廊/紐約聯展 2005「沈靜的雅緻」,森美術/東京/日本。「偷天換日」,台當代術館。「雷格森雙年展」,瑞典。「幻影天堂」,赫爾辛基市立美術館,芬蘭 2004「上海雙年展」,上海。「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台北代術。「世代正言」,康乃爾大學,美國 2003「超越界線」,濕畫廊,上海,中國。「無形的串聯」,思諾港文化中心,紐約。「大地的藝術祭三年展」,短錄影,日本。「幻影天堂」,布拉格;史那哈柏中心,紐約。「磁性書寫」,伊通公園,台北。「南斯拉夫雙年展」,南斯拉大 2002「夢II.」,OXO畫廊,倫敦,英國。「態度」,熊本市立美術館,日本。「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威尼斯/義大利 2001「高雄貨櫃藝術節」,高雄市立美術館,台灣。「沈默的城市」,光州,韓國。「第三屆台北國際攝影節」,台北。「發光體」,紐渥克美術館,美國。「高接觸、高科技」,舊金山,美國。「多表情社區面貌」,Hudso「生之迷思一柔性與張力」,台北市立美術館「發光的城市,板橋新站,台北。「柏林影展」,德國。「3度空間影像」,奧地利 1999「時間移」,台北廊,紐約,美國 1999「科技藝術」,史帝芬更畫廊,美國。「文化互換,在記憶之間」,史帝芬更畫廊,美國。「KangastusMirage」巡迴展,Rauma美術館、Kemi術館、Kuopio美術館。Kajaani美術館,芬蘭NorrtljeKonstha美術館,瑞典;Salo美術館,芬蘭。Limlight畫廊,紐約,美國。「磁性書寫」,伊通公園,台北。「捷運公共藝術特展」,台北現代藝術中心。「光特展」,愛沙特美術館,紐約。「改變世紀」,南特藝術節,法國 1998巡過展「蜕變·突破:新華人藝術」,亞洲協會/紐約,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美國; Marco美術館,墨西哥;Tacoma美術館Heryt art畫廊,西雅圖,美國;澳洲國家藝廊:香港美術館,香港;現代美術館,東京。「1998台北捷運展」,soca,台北,台灣。「發光體系列三」,VELAN托利諾,義大利, SOUTHEAST美術館,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