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Symbiosis》
作者資料 |
|
作者名 (中) | 李光暐 |
作者名 (英) | Lee, Kuang-Wei |
出生年 | 暫無 |
出生地 | 暫無 |
工作地 | 日本 |
學歷 | 1997 日本九州藝術工科大學藝術工學研究科,碩士 199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士 |
作品資料 |
|
作品名 (中) | 共生 |
作品名 (英) | Symbiosis |
作品類型 | 時基藝術、數位藝術 |
作品尺寸 | 依空間而定 |
媒材技術 | 監視螢幕2組、鐵架 |
創作年 | 1993 |
藏所 | 藝術家自藏 |
雲標籤 (關鍵詞) | 李光暐、共生、感知、影像、辯證 |
展出紀錄 | 2015 「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1993 「第五回福井錄影藝術雙年展」,福井美術館,福井,日本 |
作品描述 | 有一天電視的表情越來越忠實於人的表情的原因是在於人的表情越來越電視化。影像再生—所表現的往往是個「片段的記錄」。
而影像記錄的能力所能傳達出的「片段真實」在面對「被傳達者」時所能呈現出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其說服力似乎僅次於「被記錄體」或「被記錄事件」本身。因為如此,影像的地位,在「再現」與「記錄」上,就像是個影子一般,在光源之前,站在主人背後。但是,不論是「被記錄體」或「被記錄事件」,當在「時間」與「空間」的條件限制下,其自身複述記憶的能力相較於影像記錄能力的完整性,便又顯得脆弱與曖昧。 因此,依靠影像的記錄來喚起記憶,甚至再塑記憶,便成了兩者之間一種相互依存;又像是解不開的宿命。在這作品中,影像喇叭所扮演的是記錄體—「一個片段的記憶」。真實喇叭本身是個被記錄體。影子與主人的關係到這兒似乎被界定的很清楚。但是,若清除了影像喇叭的記憶,那真實喇叭呢? |
圖檔規格 | 圖一 JPG |
版權歸屬 | 圖一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https://cat.tnua.edu.tw/techart2013/?p=88 |
展覽簡歷 | – |
連接 |
個人網站、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