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湳文明遺跡》《Bu-Nam Civilization Revealed Site》
作者資料 |
|
作者名 (中) | 涂維政 |
作者名 (英) | Tu, Wei-Cheng |
出生年 | 1969 |
出生地 | 高雄 |
工作地 | 桃園 |
學歷 | 2005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 1993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學士 |
作品資料 |
|
作品名 (中) | 卜湳文明遺跡 |
作品名 (英) | Bu-Nam Civilization Revealed Site |
作品類型 | 裝置藝術 |
作品尺寸 | 依空間而定 |
媒材技術 | 夸石、雕塑 |
創作年 | 2002 |
藏所 | 藝術家自藏 |
雲標籤 (關鍵詞) | 涂維政、卜湳文明遺跡、身體、感知、文化記憶、虛擬與真實、消費文化 |
展出紀錄 | 2003「出世神韻—神秘卜湳文明遺跡特展:涂維政個展」,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臺灣 |
作品描述 | 《出世神韻—卜湳文明遺跡特展》的創作模式,非常類似布西亞(Jean Baudrillard 1929-)「擬像」(simulacre)訴求,後者旨在揭開消費社會的神話運作邏輯或結構。此種藝術型態大約是90年代以後才發展成熟,台灣近幾年也不乏案例,像王俊傑的《十三日羊肉小饅頭》(1994)、《微生物學協會》(2000),鄭淑麗的《大蒜元》(2002-3)皆屬之。它們共同的特色,都是循著製造符號,透過大眾媒體的傳播儀式,以及符號被接收和理解後的擴張性,最終產生信任(神話於焉形成),從而接納和消費等三部曲。
涂維政這件作品較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像前述作品藉科技影像媒材,虛擬未來世界,而是道地的透過「手工技藝」假造一個考古學上的偽文明。 相對於當代藝術思潮的科技傾向,「手工技藝」在《卜湳文明》的吃重角色,不免令人隱約感受到創作者在追求新藝術與「手工技藝」(古典性)之間的折衷觀。而這部分,在台灣新世代藝術家裡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最值得我們討論。換言之,《卜湳文明》在擬像手法和「手工技藝」之間的複合性,乃至於體現當代神話結構-但不批判(此啟明屬於觀者範疇),尤其它龐大嚴謹的製作過程,無疑是吸引大家的目光,突出於整個年度展覽中的主要因素。 節錄自: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03/232 |
圖檔規格 | 圖一 JPG 圖二 JPG 圖三 JPG |
版權歸屬 | 圖一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03/232圖二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03/232 圖三 |
展覽簡歷 | https://www.itpark.com.tw/artist/bio/76/-1 |
連接 |
個人網站、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