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在都無所謂》《Being Or Not Being》
作者資料 |
|
作者名 (中) | 馮勝宣 |
作者名 (英) | Feng, Sheng-Hsuan |
出生年 | 1978 |
出生地 | 桃園 |
工作地 | 臺中 |
學歷 | 2014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 2006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 200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學士 |
作品資料 |
|
作品名 (中) | 在不在都無所謂 |
作品名 (英) | Being Or Not Being |
作品類型 | 數位藝術、時基藝術 |
作品尺寸 | 依空間而定 09分26秒 09分25秒 |
媒材技術 | 錄像裝置 |
創作年 | 2004 |
藏所 | 藝術家自藏 |
雲標籤 (關鍵詞) | 馮勝宣、在不在都無所謂、人與環境、虛擬與真實、感知 |
展出紀錄 | 2004 「在不在都無所謂-馮勝宣個展」,在地實驗,臺北,臺灣 |
作品描述 | 當無法判斷對方發出訊息的真偽時 溝通的意義 只在於溝通自身 溝通只是使自己有機會去將思緒轉化成文字、轉化成語言顯現, 只是在於有個機會去整理自己的想法罷了…這件作品呈現方式是採兩部影片分別投影在一個轉角的兩面牆壁,目的是為了不希望觀者一進入展場即面對這兩部影片,以期讓觀者能先面對其中一部影片,慢慢發覺影片中人物不合理或詭異、荒繆的狀態,或許此時觀者已開始有自己的揣測,但當他行經轉角處發現了另一部影片後,兩者的呼應關係將帶出片中兩人實為一同一時空的彼此對話狀態,亦即是我將一個紀錄的真實切割成兩個同空間同時間的”影像真實”,而被切割開的這兩個影像中的人,其實仍然在進行著對話的行為,在開始之初,兩部影片是同步進行(兩人對話關係是完全疊合成立),但兩部影片的全長時間相差一秒,這個安排使的影片在一整天的循環撥放後,時間差將越來越大,自然造成影片中兩人的對話隔閡也越來越大,最後回到真正屬於溝通自身的狀態。 節錄自: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1_88650235471326/Chi |
圖檔規格 | 圖一 JPG 圖二 JPG 圖三 JPG 圖四 JPG |
版權歸屬 | 圖一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https://tcaaarchive.org/Artist/Work/4057圖二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https://tcaaarchive.org/Artist/Work/4057 圖三 圖四 |
展覽簡歷 | https://tcaaarchive.org/Artist/Detail/1213 |
連接 |
個人網站、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