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風景》《The Most Beautiful Scenery》
作者資料 |
|
作者名 (中) | 陳乂 (陳志建) |
作者名 (英) | Chen, Yi (Chen, Chih-Chien) |
出生年 | 1979 |
出生地 | 雲林 |
工作地 | 臺北 |
學歷 | 200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 2003 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學士 |
藝術家介紹 | 陳乂於跨領域的藝術實踐中,透過現實與虛擬意識的觀察比對,探討存在、意識、慾望、數據、環境、政治、經濟與社會等議題。慣以造景的手法,重組概念、媒材、議題與現地脈絡,並以此為基礎置入個人哲學的辯證與藝術語彙。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2006年獲得台北美術獎, 2010年與友成立藝術團體豪華朗機工,開展團隊共創支線,以混種跨界為核心概念,取材多元,討論奇觀社會中的人性思維,在極度科技與極度人文的兩端中取得和諧,作品跨界戲劇、電影、舞蹈、建築、音樂與社會行為。 團隊曾參展於龐畢度IRCAM(2023)、奧能登國際藝術節(2023)、越後妻有三年展(2022)、泰國雙年展(2018)、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2014)等。 |
作品資料 |
|
作品名 (中) | 最美的風景 |
作品名 (英) | The Most Beautiful Scenery |
作品類型 | 錄像藝術、數位影像 |
作品尺寸 | 4K、全彩、雙聲道、9分58秒 |
媒材技術 | 雙頻道錄像裝置 |
創作年 | 2019 |
藏所 | 藝術家自藏 |
雲標籤 (關鍵詞) | 藝術和視覺文化、社會與文化、媒體與傳播 |
展出紀錄 | 2019「最美的風景」,Openspace Bae,釜山,南韓 |
作品描述 | 2019年於韓國釜山Openspace Bae藝術駐村之計畫,觀察當地對於整容手術的集體意識以及審美標準。1950年代的朝鮮戰爭,間接開啟了韓國人對於整容的需求。這項重建面容的醫療行為,卻因為整容技術成熟,以及父權文化及明星效應的驅使下,逐漸轉為服務人類對於樣貌的慾望和對美感的追求。然而,在抵達韓國後,才發現當地整容的比例,並不如大眾媒體所塑造的那般普及,這也凸顯當代人類所接觸的真實,或許僅是透過媒體之眼再現的表象。
本作品為內外拼接的雙頻道錄像,拍攝於釜山街市南浦洞的大型廣告看板下方。此處觀光人潮川流不息,看板下方安裝了隱藏式錄影裝置,行經遊客的身影將會於廣告看板中播送。遊客發現自己竟也能以明星之姿登上大螢幕,便開心得手舞足蹈。面對眼前的美麗風景,彷彿此刻就是安迪沃荷預言的「成名的十五分鐘」。作品分以電視螢幕與投影呈現,將畫面分割為彩色與黑白的內外世界。彩色畫面區域隱喻日常接收社群媒體的電腦、手機等裝置,黑白投影區域則是現實環境的投射。進入彩色區域的遊客臉孔,將透過深偽技術(Deepfake)變造為整容範本榜上第一的韓國女星的面容,一如社群平台上精心營造的人物設定,不同帳號的內容卻是千篇一律的風情賣弄,彷彿吸引觀者關注點讚的美好生活,才是比現實更為真實的彩色人生。 然而當二十一世紀人類擁抱多元價值時,是否也會同步反思我們在各個層面中的價值判斷和體現?在生物科技長足發展的今日,透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嬰兒胚胎,嘗試讓嬰兒對愛滋病免疫一度引起各界嘩然。究竟人類「改造」技術的合理範圍為何,而在改造過程中,我們是否失去對於多元價值的追求?抑或,我們追求的應該是對於審美價值的終極改造? |
圖檔規格 | 圖一 JPG 圖二 JPG |
版權歸屬 |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 https://yi-studio.net/The-Most-Beautiful-Scenery |
展覽簡歷 | https://yi-studio.net/CV |
連接 |
個人網站、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