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動影》《THE PSYCHIC OF LIGHT》
作者資料 |
|
作者名 (中) | 孵-間工作室 |
作者名 (英) | Foision Art Studio |
出生年 | 2014 |
出生地 | 臺北 |
工作地 | 臺北 |
學歷 | 暫無 |
作品資料 |
|
作品名 (中) | 械動影 |
作品名 (英) | THE PSYCHIC OF LIGHT |
作品類型 | 數位表演 |
作品尺寸 | 依空間而定 |
媒材技術 | 電子音樂、光雕投影、巨型機械裝置、即時3D運算 |
創作年 | 2016 |
藏所 | 藝術家自藏 |
雲標籤 (關鍵詞) | 文化記憶、混雜、去中心 |
展出紀錄 | 2016 科技融藝跨界創作補助案《械動影》,國立臺灣美術館 |
作品描述 | 類似一個劇場,又有如燈光秀,更是音樂即興表演,作品所挪用的符號堆疊,不只體現數位時代人們所體驗的日常,在大數據(Big Data)的時代,訊息淹沒著我們的生活,光怪陸離的傳言與正確的知識難以界分,乃至於訊息交織與越行複雜化,作為一個豐富文本的閱讀可能,<械動影>將各式的數據(Data)不斷轉換,從即時音樂變成影像,將意念轉化成聲光視覺,如此不斷地再製,同時也是重新的詮釋,訊息變得表面化與遙不可及,這樣訊息的抽離感搭配電玩語彙的視覺,夜店感的音樂,非線性的刻意組成,像張蔓延的網子,形式、感官、概念與技術相互混雜,呈現一種文化雜化(Cultural hybridity)的體驗,這體驗讓企圖找尋純粹性符號解讀的觀者失去面對的單一主體,回應著後現代所談及,「去中心」,「去本質」,非單一性路徑的樹狀感知模式。視覺語言的使用上,眾多民間信仰中,類似儀式、祭典等象徵性的符號,神明出巡的喧囂與電玩遊戲語言的結合,錯置的視覺語彙讓傳統經驗與記憶混雜在年輕世代與虛擬世界的投射之中,全場電子音樂的即興表演也同時是混置人工(artificial)聲音的不斷累積,重複的節奏中轉化出延伸的組曲,而透過mapping的技術,將影像投影於巨型充氣裝置,創造出龐然大物的幻覺,也帶有皮囊的概念,似乎暗指著人生作為一個龐大的空洞,中斷穿插的文字顯現,關於欲望的投射,以一種許願樹之姿,宣告大眾。 |
圖檔規格 | JPG |
版權歸屬 | 藝術家所有 圖檔擷取自: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6112902 |
展覽簡歷 | 2016 科技融藝跨界創作補助案《械動影》,國立臺灣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