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伏效應》《Phonovoltaic Effect》
作者資料 |
|
作者名 (中) | 紀柏豪 |
作者名 (英) | Chi, Po-Hao |
出生年 | 1989 |
出生地 | 臺北市 |
工作地 | 新北市 |
學歷 | 2021 麻省理工學院,理學碩士(MS in Art, Culture and Technology) 2014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音樂碩士(MMus in Studio Composition) 2011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學士 |
作品資料 |
|
作品名 (中) | 聲伏效應 |
作品名 (英) | Phonovoltaic Effect |
作品類型 | 聲響藝術 |
作品尺寸 | 尺寸依展出場地而異 |
媒材技術 | 複合媒材裝置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
創作年 | 2014 |
藏所 | 藝術家自藏 |
雲標籤 (關鍵詞) | 藝術與科學、技術與創新 |
展出紀錄 | 2016 《再生運動─數位時代的科技反思》,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2014 《測試實驗室》,V2動態媒體中心,鹿特丹,荷蘭 |
作品描述 | 作品介紹 能量轉換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卻往往不被人們所留意。《光伏效應》通過將動能經由一連串形式轉換成為聲響波動,探索這一普遍存在但卻經常被忽視的物理現實。 這件作品創作於藝術家在荷蘭V2駐村期間,太陽能板、手搖發電機和懸掛的植物元素被編排成一個互動感官景觀。在此,太陽能板超越了他們的傳統用途,藉由手搖發電機和多種燈光設備,使其變成可由不同光強度和頻率調製的樂器,不僅觸動觀眾的視覺和聽覺,還影響了展期間植物的生長。太陽能板作為一個中介,將光頻轉換成聲頻,再透過接觸式震動器使植物容器共振發聲,這不僅體現了能量轉換的無窮可能性,也反映了我們與自然、科技間的互動。 《光伏效應》是激發對日常現象另類感知和參與的催化劑,將光聲轉換作為一個詩意類比,象徵著我們生態系統中微觀與宏觀層面的相互聯繫。 技術說明 《光伏效應》靈感源於Li-Fi技術,一種用光代替無線電波傳輸資料的方法。這件作品也受到了通訊及諜報史上利用光波和太陽能板進行訊號傳輸的歷史影響。 作品中的太陽能板不僅用來產生電力,也用來閱讀光源變動狀態。我在整體線路中加入了一個電容器,用來過濾掉可能損壞音訊設備的直流電。這樣做也讓太陽能板能專注於捕捉變化的光頻率,並將其轉換成聲音。 光源的變化差異,會讓太陽能板產生不同聲音頻率,就像一個樂器在演奏不同音高的音符。我使用了各種類型的光來創造多樣化的聲音。這些聲音接著可以用多種方法進一步加工和調整,包括使用像是物理模擬和訊號回饋等進階音訊效果。 Project Description Energy conversion is present in various aspects of daily life, although it often goes unnoticed. The “Phonovoltaic Effect” explores this widespread but often overlooked physical reality by transforming kinetic energy into sonic fluctuation. This installation, conceptualized during the artist’s residency at the V2_Lab for the Unstable Media in the Netherlands, creates an interactive sensory panorama |
圖檔規格 | 圖一:JPEG 圖二:JPG 圖三:JPG 圖四:JPG 圖五:JPG 圖六:JPG 圖七:JPG 圖八:JPG |
版權歸屬 | 所有圖片為藝術家所有 檔案由藝術家提供 |
展覽簡歷 | https://chipohao.com/cv/ |